(一)文献学是年轻人的学问
我在2019年岳麓书院四库学研讨会上讲过,文献学以前一直都是老人的学问,现在变成年轻人的学问了。当时讲这话,我主要是感慨参会的年轻人多,论文写得不错,也有一些玩笑性质,但现在看来这还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严肃问题。为什么?因为这反映了近些年文献学研究队伍年轻化。看看《文献》杂志的发文就可发现,年轻作者占绝大多数,这和以前是不太一样的。再放眼看看其...
随着研究思路的拓展、技术手段的普及,近十年间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规则已经成为了新的学术热点。杜晓勤主持建设的“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极大地推进了近体诗律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的研发过程与学术价值》[1]一文全面地展示了数据库整理、程序架构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产生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应。还有如李飞跃《唐诗格律的统计分析及问题...
今天,我们在认可中国古代文论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其中还是有些有待发展的路径与空间。近年来,我反复强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识成就以绝对优势碾压了我们的理论成就。
理论与知识,本来是学科的两个轮子,如果渐偏于一端,不能不说是一种学术内在的不平衡。理论有两个大的面向,一个是中国文学学科内部的理论,即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理论。近年来,基于...
所谓早期文体学,是指先秦两汉文体观念与理论,这是与魏晋南北朝所形成的成熟、系统的文体学相对而言的。在早期文体学阶段中,先秦时期是文体观念发生的时代,而秦汉时期则是从观念向理论发展的时代。
文体学是在文体的基础上发生的。早期文体系统形成于何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主要有“战国说”与“东汉说”两种。章学诚持“战国说”,《文史通义·诗教上》认为:“至战国而文章之变...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在俄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已经确立。1882年,在亚·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活动35周年之际,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在贺信中写道:“您向文学界献出了一整套艺术作品,为戏剧舞台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您独自一个人建造起了一座大厦,虽然这座大厦的基石是由冯维辛、格里鲍耶陀夫和果戈理奠定的。但是只有在您之后,我们俄罗斯人才能骄傲地说:我...
查看详情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开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财富,深入挖掘《摆脱贫困》中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理论创见和实践探索,对于...
乐黛云是我国著名的比较文学理论家,她与汤一介先生曾经多次到山东大学进行学术指导与交流。我当时担任山东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得以同两位先生有学术交流的机会,受到很多教益。
乐黛云对于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她对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之功。1985年10月29日,乐黛云在杨周翰、季羡林等老先生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为依托成立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出...
“文明”是历史阐释的一个概念、一种范式,自近代以来被东西方社会反复提及。18世纪中叶,“文明”(civilisation)一词在法国出现,此后一直在西方学界的历史阐述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明”的概念,并不断做出新的阐释。时至今日,“文明”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表达一种包含人类群体所有特征的名词。但是,“文明”也具有价值判断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当前,...
查看详情
【内容提要】网络微短剧以微小的叙事体量营造出一个具有情感代偿功能的日常生活幻境,并成为除传统影视剧与新兴短视频之外的又一视听艺术形式。加速社会下的微短剧突破了常规的叙事框架,通过压缩叙事时空和满足大众想象来构筑一个粗粝的“异轨”世界,并在网感思维和感官刺激的共同作用下激发了大众的官能审美体验。看似美好的消费“神话”背后,实则是大众与平台等多方合力编织的虚拟文化图景,折射...
摘要:作为一个植根于中国活态口头传统的理论模型,交流诗学的主旨在于更新人类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发生的语言转向对于当代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视域拓展——以演述为中心的范式转换以及聚焦小群体内部艺术性交流之民俗概念的当代重构;另一方面也从语言学特别是言语研究的理论发展中获得理论动力,将交流的维度引入口头诗学并进一步拓展了既有人类口头艺术的综合...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