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9年岁末,也就是王瑶先生去世半个月后,我撰写了《为人但有真性情——怀念王瑶师》(《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1期,收入《王瑶先生纪念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其中有这么一段:
当年在广州念书,曾听过先生一次演讲,内容并没听清(先生山西口音很重),只是为先生那口衔烟斗怡然自得的神态以及那“莫明其妙”但确是发自肺腑的...
米兰·昆德拉曾指出:“欧洲最早的小说就是在被人看来无限大的世界中的旅行。《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一开始就意外发现两位在路途中的主人公。人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他们处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时间里,在没有边界的空间,他们处在未来永远不会结束的欧洲。”[1]昆德拉的《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文,乃是借用狄德罗原著《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而展开...
李健吾是著名戏剧家、文学批评家,是成果丰硕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和翻译家,他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也独具特色。作为戏剧家的李健吾,不只在剧本创作(包括改编、改译)、戏剧批评、戏剧研究及翻译等领域取得了广为人知的杰出成就,他还有着丰富的话剧演剧实践和独特的演剧思想。与对他的文学批评和戏剧创作等研究相比较,研究界对其话剧演剧实践和演剧思想的关注明显不够。
...
在2022年底前后,ChatGPT 3.5开始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公众信息平台上对人工智能(AI)的讨论渐趋热烈。令人惊讶的是,除了文本生成能力,ChatGPT这种大语言模型还“涌现”出了翻译能力,其表现甚至超过了多款已经研发了多年的机器翻译。AI“会说话”“会翻译”这一事实,自2023年初开始就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很多人对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职业的前景产生了担忧。
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轮番进行的资...
内容提要:现实主义的兴起与重构是新时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共同的现实主义标识下,因作家对现实主义内涵的理解及表意形式上的差异,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亦呈现为形神各异的复杂面向。刘庆邦的《花灯调》和杨志军的《雪山大地》在历史抑或人作为叙事重心的选择、人性话语与人民性话语的互动重构、时代精神结构与小说情感结构的呼应,以及对中国/世界、民族/人类的认知等方面,为理解新时代现实主义小...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抗战全面爆发后,新文学作家在动荡的流亡与迁徙途中,也面临着经验结构与文学创作方式的重塑。作家如何在战争流亡中维系“生活”本身,以及如何以文学的方式理解和把握“战时生活”,成为文艺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抗战初期大规模的战时流动给作家带来的“生活”问题入手,考察文学生产环境、作家生存状态与实践方式的战时重构,聚焦丘东平、周行、周扬之间的一场论争,及其与聂绀弩、艾青、...
查看详情
引 言 母职,即“女性承担人类繁衍的命运所带来的母亲身份的担当与认同”[2],它既包括女性的妊娠、生育、抚育活动,也包括女性的母性意识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关怀伦理等等,在人类繁衍与文明传承中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中国历来具有深厚的“尊母”传统,不仅在古代社会女性的性别角色与母职密不可分,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同样滥觞于晚清知识分子关于“母教”[3]、“国民之母”[4]的倡导...
摘 要:本文讨论性别在萧红的作品《商市街》中扮演何种角色。通过梳理海内外相关研究可见,以性别意识为中心的讨论方式的形成包含了特定的问题意识与历史语境,这种方式在展现性别讨论强度的同时,作家生活经历中的多重强度也变得只能由性别来表述。本文尝试将性别视角重新纳入萧红在国际左翼运动的文学活动中予以考察,《商市街》是探讨这一问题的有益个案。在《商市街》中,萧红以女性主体意识对伪满洲国...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的“学院批评”迅速发展,至今仍是批评实践的主要构成部分,因而学院知识分工与生产体制是考察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重要视角。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清晰梳理了当代中国学院批评诞生的历史语境、与其他类型批评(如作协批评、媒体批评)的关系及其面对的困境与挑战,为后续讨论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大多关注批评实践的具体内容,而没有对“学院”这一知...
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的剽窃事件层出不穷,先后有张资平、史济行、曾今可、章衣萍、钱歌川、张若谷、穆时英、余慕陶、何家槐等多人被知情者在报刊上举发有不端行为,随即在文界掀起一场场论辩风潮。针对此类事件,时人常作“文人无行”之慨,而所谓“无行”,是指行事卑劣、毫无德行。从道德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家道德感的弱化或丧失的确是导致剽窃事件频发的直接原因。但问题是,一句“文人无行”不但不足...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