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义山诗的本身,许多人都说他冶艳和晦涩,我姑且先作一个简单的辩正:
诗本来就是从情感中发泄出来的。所以古人有“发乎情,止乎礼义”和“温柔敦厚诗教也”这一类的话。陆机《文赋》上说:“诗缘情而绮靡。”这倒是很正确的定义。况且在诗的六义上,比兴尤其重要;这就是孔子删诗不废郑卫的本旨。我们在前面已说过,义山的无题诗,确有他难言之隐,尤其在那时候...
在明代近三百年的文学史中,虽然以辉煌的小说和戏曲的成就为人所称道,但一向被视为正宗的诗文仍然是不应忽视的,其创作与批评在当时都是最为盛行的。其中明代散文卷帙浩繁,清初黄宗羲编纂《明文海》六百卷,也远非明代散文的全貌。近年来,钱伯城等先生主编《全明文》,其《前言》中说:“据初步调查,现存的明人文集(包括未刻的稿本)约有三千余种之多,单篇的文章散见于各种总集、类书、史籍...
查看详情
刘知几(公元661—721年)的《史通》自来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并称。《文心雕龙》总结了上古迄萧齐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史通》则总结了上古迄唐初史籍撰述及史学理论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文心雕龙》中有《史传》一篇,概括地叙述了古代史籍的起源和发展。篇中所论,也涉及到了史学的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史通》成书,显然是受到了《文心雕龙》,...
近期有幸讀到“爾雅國學”公衆號轉載的劉石先生的一篇舊文《誰抄的誰?》[1],文章講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誤注”的故事,即注釋蘇軾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瓊樓玉宇”一詞,注釋往往會引用一條材料:
《大業拾遺記》:瞿乾祐於江岸翫月,或問:“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
然而,劉石先生遍檢《大業...
首先我要说,艺术欣赏是非常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欣赏方式。很多人说古典音乐听不懂,其实听音乐根本不需要知道音乐里面讲了什么主题和情感内容,只要听着觉得好听就行。这样音乐对你来说就没有门槛,读唐诗也是这样,要求不要太高,一首诗里有一个字或一句让你很喜欢或受到感动就行。一首五律,能挑出十个字来大家都认为好,就很不容易了。因为在前人已经写了无数遍的情况下,还能写出十...
查看详情
时间跨度长达300年的宋代文学,其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无疑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主题古已有之,但毫无疑问,它在宋代才被提高到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宋人对古典诗歌史的极大贡献。这个现象当然是历史形势的变化而造成。我们把宋代跟以前享祚较永的统一王朝做对比的话,不难发现汉代和唐代都是亡于内乱,即亡于国内的军阀混战或农民起义,唯独宋代不同。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整...
唐宋时期是蜀道交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随着唐宋王朝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蜀道交通进入昌盛阶段,使臣往还络绎不绝,茶马贸易南来北往,诗人墨客入蜀出秦,军旅通行车辚马啸,举子出川科考奔竞等皆取道秦蜀古道。与此同时,国家对蜀道交通管理制度也进一步完善,蜀道交通制度出现系列新气象。唐宋王朝的蜀道管理作为唐宋国家制度文明的产物,有其周密性、进步性兼顾人性...
阅读作品,尤其是阅读古代作品,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理解。而理解尤其是诗的理解,它往往不仅意味着理解文字本身的含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言外之旨”。因此,把握作者的“诗心”又成为理解作品的关键。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指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而本文所谓的“诗心”也就是“为诗之用心也”。用现代文艺理论的术语来说,即创作心理。
传统的文学批...
一、問題的提出
叢書是文獻史上重要的書籍組織形態,然何謂“叢書”?叢書的通行工具書《中國叢書綜錄》云:“叢書是彙集許多種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則、體例編輯的書。”[1]但這一定義過于寬泛,幷未準確概括叢書的特質,因爲“彙集許多種重要著作,依一定的原則、體例編輯的書”不僅可以用來描述叢書,類書、總集、政書(如《文獻通考》)莫不如是。李春光《古籍叢書述論》認爲叢書是“...
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在论及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绿”字时,举了三位唐人采用同样用法的诗句:一是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二是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三是常建的“主人山门绿。”接着提出了一连串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