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典文艺形象”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理论延伸空间。超越以往文学叙事中的“典型形象”或“典型人物”,“经典文艺形象”在更高的层面上将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经典之作加以整合。“经典文艺形象”是综合性的艺术创造的产物,融会贯通不同艺术媒介的艺术特性,以最为鲜明直观的审美效果唤起最为普遍的审美共通感,其“创作生产”之“精”需要更为先进的表...
查看详情摘 要:新时代文艺批评要充分发挥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作用,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这其中,批评家主体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文艺批评是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对文艺作品或与文艺实践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专业化心智活动行为,离不开某些特殊的心智能力的发展和一定的思维方法、写作技巧等的运用,其中,感受力、阐释力、判断力是古今一切优秀文艺批评家都需具备的主体...
查看详情摘 要:在中西文论互鉴的视域中讨论中国阐释学建构问题,可以从“中国阐释学”的正名问题、内涵与外延问题以及理论建构所需要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视野等三个方面展开。在正名问题上,以“诠释学”为译名更有利于追求西方Hermeneutics的本义;取“阐释学”为名则更有利于建构当代中国自己的阐释学话语体系。在内涵与外延的确定上,中国阐释学有“西方诠释学中国化”“中国的阐释学”和“阐...
查看详情摘 要:传统的方法论诠释学确立了作者定向的意义阐释典范,20世纪的本体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者悬置作者意图,聚焦文本分析,共同构成了拒绝作者意图论意义阐释的大合唱。当代方法论诠释学重申作者的意义决定性,但未挽回作者意图论的颓势和困境。面对这种理论局面,近年来,张江率先提出“作者能不能死”“‘意图’在不在场”以及作者意图对意义阐释的作用问题,一些学者为此展开积极的学...
查看详情摘 要:公共阐释论对伽达默尔最重要的质疑在于:理解是否即为阐释?理解之为本体并非从语言中返回自身就能得到阐明,而需首先明确道的综合体验性质。“阐诠学”综合了“理”“性”“情”层面的本体论辨析与“阐”“诠”“释”等方法论层面的探究,呈现为公共阐释论视野下的体用一体,中西哲学与美学的差异不只体现为本体概念的差异,同时也有对本体理解的进路的差异,由此方可达成东...
查看详情摘 要:学界目前认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一般性的艺术活动,其二是特指资本主义生产阶段或被商品化了的艺术活动,这并不全面。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出发,可以发现一种新的艺术生产的意义指向,即作为单一生产活动的艺术活动的生产环节。生产朝向交换,同理,艺术生产朝向艺术交流。马克思认为,精神上的交流具有双重性,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因而作为交流子类的艺术...
查看详情摘 要:恩格斯晚年对“倾向文学”的批判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其对文艺的政治倾向与文艺真实的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对文艺特殊性的强调而言,可以追溯到他“青年德意志”时期的文学实践,其中尤为关键者是他深入探讨的“现代风格”观念。在批评活动中,青年恩格斯实则将“现代风格”作为“理想风格”,并据之审视和批评当时的文艺创作。此观念在恩格斯后续的批评实践中转变为在文艺风格上推崇“...
查看详情摘 要:自王昌龄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以来,“物境”被视为低层次的审美范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视域重新解读“物境”,能够实现传统理论的当代转化,扭转“物境”未被重视的局面。首先,“物境”与卡尔森所主张的“自然环境模式”可相互阐发,以此发掘“物境”的自然审美内涵,构建自然审美“物境”模式;其次,“物境”与物相、物性、物史、物功一起,可完善...
查看详情摘 要: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一是文学创作中的新变,及其带来的对批评的挑战;二是国外理论的冲击及其对批评家们的影响。历史地看,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批评理论化趋势的重要成果,但它还有一个副产品出现,那就是文学批评的“理论过剩”现象。理论能带来文学批评的意识自觉,但它自身也是有限度的。文学批评要想成为有效的批评,应当同现...
查看详情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其独特性,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生长而成,形成了实践论生成路径和文艺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实践论生成路径表现为:从文艺实践活动的特性考察,把文艺看成是“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特殊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观念形态,也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艺术生产。意识形态论阐释路线体现为:以文艺意识形态论观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文艺现象,对此做出意识形态特性与价值功能的理论阐释。实...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