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物尽其用”“以文化人”“与时俱进”“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明晰中国特色审美向度,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是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标杆,是推动个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需要中国特色审美向度提供综合...
查看详情作者:管宁,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副会长。 摘要: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当代实践等不同维度与领域之中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特征。从文化政治意涵看,文化主体性既内在地决定着政治...
查看详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总结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的论断,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这一表述揭示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培育、创造和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理论...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影响。从前行方向的维度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价值理性上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前行的正确方向,使之避免误入歧途。从内生动力的维度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源源不断的生成,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持续不断地前行。从安全推进的维度着眼,中华优秀传...
查看详情文化主体性是指处于某种生活样式、共享某种文化形态的人们,对该文化的历史由来和现实地位具有清醒认识,对该文化的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功能具有自觉意识,对该文化的价值精神和内在生命力具有自信态度。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关键在于主体性不断得以强化,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增加了动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为中华文化主...
查看详情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文化主体性的提出,从一个新的维度体现了党在领导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提...
查看详情摘要:文化主体性是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体现了本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坚守性和发展力。中华文化主体性来源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生发于对外来文化的清醒认知,升华于对发展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系统呈现和深度拓展。这一思想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崇高使命,开...
查看详情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题:“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P8 中华文化主体性指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目标,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的核心概念,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事...
查看详情荣 枢,女,湖北仙桃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22&ZD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造就的文化生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大的“文化可塑性”。它蕴含多重认知维度,从生成认知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礼俗互动作为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其目的就是表达、建构和增强文化认同。因此,礼俗互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社会机制。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要回到社会机制层面,发掘礼俗互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不仅有利于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