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民族之间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相近相亲,在交融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查看详情【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不是在世界现代化中构建一种特殊化的中国模式,而是超越世界现代化诸多形态以重构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世界现代化经历了从西方一元的现代化到发展中国家多元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又要避免陷入现代化的相对主义泥淖,这归根到底是重建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问题。本文尝试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和经...
查看详情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全球治理困境、人类社会未来形态、人类生存与发展共同命运等时代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马克思类哲学思想内核,理性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的一次全新的理论构建和现实探索。类包含着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性理解,这一概念构成了个人与共同体、共同体与共同体产生联系的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类思维”匡正“种”或“物”的思维方式,破除对“人...
查看详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超大型、多民族、长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命题、思想命题...
查看详情【提 要】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形态,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既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也对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中国式...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作为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由独创性的现代化概念、命题、范畴作为理论标志,由特定的现代化研究范式作为方法论支撑,由原创的现代化理论叙事组成内容结构。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理论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对“历史终结论”与“西方中心论”的反思之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内核。从内容结构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
查看详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
查看详情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其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包括工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城市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特色。要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
查看详情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拓展的哲学逻辑人类现代化是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从道路属性和本质要求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又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独特优势,充分体现了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特色内涵和重大原则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又注重局部环节之间的协调性,彰显了...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