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文化自信论析——基于青年国风热现象的思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文化自信,与一定的载体紧密相关。近年来,国风热在青年群体中悄然兴起,是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一种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风热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国风热为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国风热为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国风热是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文化自信,其现实依据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多元文化矛盾解决之道,数字技术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青年群体文化提升,要注重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夯实青年文化自信根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唤醒青年文化自觉;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广度,营造青年文化自信氛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将文化自信纳入强国建设的框架之中,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和青年文化自信的提升营造了良好氛围。而青年文化自信的提升,与文化载体紧密相关,其需要一定的条件、载体、环境、机遇等外在内容的促动。近年来国风热在青年群体中悄然兴起,作为一个具有现象学意蕴的新课题,对其展开研究对于赋能青年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新课题,厘清国风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这三个问题,能为进一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文化自信打下厚实的根基。


 

国风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近年来,国风热在青年群体中悄然兴起,这体现了青年群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国风热现象的急遽涌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焕发出的时代魅力,国风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深刻的辩证关联。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国风热为形。国风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典型的形与体的关系,后者为体,前者为形。从本体论层面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在“本体”的地位,决定着国风热的性质、形式、结构、影响等,有什么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国风表现形态。同时,国风热并非被动接受者,作为“形”,国风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深刻地反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青年一代“国风热”现象兴起,并不单单只是青年单方面的选择,国风的天然禀赋,会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形成对青年的“虹吸效应”。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与“国风”有关的主题往往能够“就地出圈”。截止到20243月底,小红书上提及“国风”的帖子有967万多,话题浏览更是高达62.9亿;抖音平台上,“国风”有关话题的视频播放量在428.7亿次以上,围绕“国风”延伸而来的活动、服饰等话题播放量均在28亿次以上,且以上数据呈不断增长趋势。而2021年《Bilibili年度国风数据报告》显示,该平台国风爱好者超1.77亿,18-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由此不难看出,青年选择国风,既是其主观意志的一种结果,又是国风这一表现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体的一种体现。从历史流变来看,青年经历过“韩流”“日系”“欧美风”,而今拥抱国风,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通过国风得以彰显。但是,这种选择又并非只是青年群体自主选择的结果,“两个结合”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这一背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国风形式呈现在青年群体面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必然见之于偶然的结果。在这种意义上,青年文化自信由国风热而推动、而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决定国风热之“形”,成为赋能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国风热为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国风热的兴起与爆火,恰巧成为这一偶然的外在因素,故而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中,国风热成为必然性的“外”。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风热的内在动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内在魅力是青年认同、接受及参与的前提。无论是《上新了故宫》《唐宫夜宴》《长安三万里》等具有国风性质的节目,还是传统乐器、古风舞蹈、民族音乐等艺术形式,抑或是汉服圈、古风摄影等趣缘社群,都获得了青年群体的关注。同时,青年也通过自身参与文化实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从越剧演员陈丽君走红引发青年“入坑”传统戏剧,到网络博主“南翔不爱吃饭”“江寻千”寻找守护传统手艺和非遗文化,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开始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社交媒体自发地掀起“老手艺”的新流行,吸引更多的朋辈群体共同关注、参与国风热潮,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升温。另一方面,国风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外在表现。国风热蕴含的符号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满足新时代青年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叙事形式、技术手段、时代表达以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入古板、晦涩和乏味的刻板印象。国风热通过对历史和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转化和表达,调动了青年的文化印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惠泽了更多的青年。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国风热是蔓。在植物学视域中,根蔓一体、共生共荣。用于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风热的关系,前者为根,后者则为蔓。根为生发者,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国风就不可能在青年群体中热起来,如果没有国风热的扩展蔓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缺少了一个创造性转化的载体。一方面“国风”的出圈离不开坚定文化自信的整体谋划。在国家层面的参与、指导、规范下,国风文化“作为亚文化的抵抗性质不断消解,呼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元素持续得到强化”[1],成为能够承载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文化形式。主流媒体引领下的国风热现象既易于被广大青年群体接受又具备正确的文化导向,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引导青年文化自信的时代责任。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和提升了青年文化自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当国风受到各国人民的关注和称赞时,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会被不断激发。《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则报道写道:“大家非常喜欢看这个27岁的中国女孩(彭静旋,笔者注),身着汉服,在法国街头神采飞扬地弹奏古筝的画面。‘碰碰彭碰彭’不仅在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国内视频和社交网站上吸引了超过1500万的粉丝,还在YouTubeInstagram等海外社交网站上拥有百万拥趸。”[2]这位中国女孩在我国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其原因就在于她在世界各地演奏古筝、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好评,由此激发了广大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青年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多元文化碰撞解决之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思想文化交流、碰撞加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既共生又对抗的多元文化矛盾现象,对青年文化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引导处于多元文化冲击地带前沿的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做好文化传承工作是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包容性特质是解决多元文化矛盾应有的智慧。自古以来,无论是域内外民族的交流融合,或是诸子百家的争鸣交锋,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着“兼收并蓄”的特质,成为中华文明亘古通今的鲜明立场。面对当下多元文化交流、交锋、碰撞,要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特性,以博采众长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去芜存菁的理辨思维融合多元文化。国风热的“破圈”即是秉持包容的特质,在“守圈”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延伸和发展,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圈层文化和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另外,开放包容更显文化自信。越是充满自信的国家和民族,越能客观看待、积极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青年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智慧,在国风文化实践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以自身文化实践积极推动“国风”文化的对外传播。

 

2. 数字技术活化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数字技术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形式,有利于唤醒青年文化记忆。数字技术将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镌刻在古籍里的文字进行全息拟态处理,并通过数字技术分类采集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全方位的立体展现,使青年能够便捷的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全息影像、虚拟场景、运动追踪等可以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形式从平面到立体、从晦涩难懂的文本到沉浸式的文化场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影像符码创新的呈现,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精致唯美的画面、共通的情感表达,使青年沉浸式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蕴,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生出强烈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有利于提高青年文化参与度。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寻得时尚的传播介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整合的传播形式,不仅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信息实时共享,还能通过分析青年偏好有针对性的推送相关内容,真正实现了全程共享、全员共享。同时,借由新媒体互动性特点,青年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数字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创作和互动传播,在国风文化实践的深度参与下,青年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得以提升。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精神家园。守护精神家园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对青年一代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具有“基底”的作用,精神家园的稳固,又会助推青年群体更坚定文化自信。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构筑内在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力的根基。国风热现象助推青年“血脉觉醒”,中式美学中的水墨团扇、盘扣服饰、中式建筑、东方山水等,越来越多地被唤醒、被体验、被创新,逐渐转化为当前的一种生活方式。除了外在的文化符号,中式美学还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文化成果,滋养着青年精神世界。中华文明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积淀,不仅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而且提出了崇德向善、孝悌忠信、和而不同等行为规范,同时塑造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慎独自醒等精神品质。这些诞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为新时代青年精神生活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建构民族身份认同提供了有效的佐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给青年群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国自信,此时他们渴求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充分彰显自己的民族身份,促使他们产生了寻根的需求。为了解决认同危机,他们选择将视野转向本土文化,而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表达的“国风”就成了一个绝佳载体。例如,“新中式”“国潮”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和社交价值,对青年自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毕竟,将文化穿在身上,内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在从中获取一种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青年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国风热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尤其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从国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助力其文化自信具有多方面的提升效用。

 

1.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传播的互动机制,是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拢、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国风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方向,着力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领力、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产出一定数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实现主流价值引领。其次,主流价值的宣传可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国风热现象对于主流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叙事风格、传播载体带给主流文化的借鉴意义。主流价值要从国风热现象出现的原因寻找“灵感”,力图贴合青年群体特质,克服僵化、单一的表现形式,消弭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其主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国风热的盛行得益于用贴合青年审美需求的新手段、新形式传达晦涩难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了青年根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2. 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夯实青年文化自信根基。国风文化既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作为意义根基,也要在不断推陈出新、对外交往中形成当代独特的文化符号,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表现精度。一是高度还原历史中的文化符号。国风文化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还原并非以简单罗列的形式向大众展示纷繁复杂的“文化拼图”,而是需要用现代化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进行诠释,既高度还原文化符号背后承载的历史底蕴,又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发掘文化符号贯通古今的共性价值。任何类型的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都需要借助人们所创造的各种符号来完成[4],国风文化以中华文化符号为根基,激发了青年对古典中国的文化想象和文化寻根的需求,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活现和活用极大地满足了青年群体对自身归属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自豪与骄傲。二是准确提炼标识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与民族气质,产生了跨越历史时空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标识储存了我们共有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是面向青年群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传播的关键要素。但各类中华文化符号年代久远、审美形式传统,要实现逐一被青年群体高频接触和广为接受并非易事。“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5]P314),并通过大众传媒、文化教育等途径夯实青年历史文化记忆、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3.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唤醒青年文化自信。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来,才能唤醒青年的文化自信。一是深挖。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表层符号的拼贴挪用走向价值表达,避免流于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堆砌。国风不仅要有“热度”,更要有“深度”,华丽的设计、新颖的包装固然是锦上添花,但经典“国风”的内核一定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唯有触及内在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赋予其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凝结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构成文化自信的最深层次的精神标识。要契合青年内心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思,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深厚底蕴增加国风文化的“厚度”。二是阐述。对附着于“国风”中的传统元素进行更加符合文化原貌的阐述,从表象走向实质,避免知其形而不知其意,解构国风背后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符号意义和价值理念,避免青年因缺乏相关文化知识而产生误解或只停留表面。三是建构,即中华文化自信的建构。国风用贴合青年审美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新演绎,青年文化自信经历了从认识到认同再到践行的建构过程,实现了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唤起了青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热爱和由衷自信。

 

4. 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广度,营造青年文化自信氛围。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为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广度提供了强大助力,实现了青年日常生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是培养青年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一是紧扣不同平台特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供给。文化精准供给是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前提。青年会保持对多种媒体平台的同时使用,并在平台之间“反复横跳”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获取工作。新时代青年群体个性鲜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只有当推送的文化信息契合青年兴趣爱好和审美取向时,才能吸引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秉持量体裁衣的策略,针对不同平台媒介特质、用户需求特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个性化、精准化推送,使青年在各平台潜移默化的文化沁润中提升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二是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广度,营造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首先,文化参与是提升青年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媒体平台的使用进一步释放了文化传播力,赋予了青年自由接受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的机会,手机等智能终端平台的普及降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制造和传播的门槛,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文化表达意愿和创造活力,青年的文化参与再度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度”。其次,媒介平台拓宽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广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同时也增强了青年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最后,政府、主流媒体等官方主体通过舆论引导、法律监管为青年文化自信的涵养营造良好的平台环境,并借助青年聚集的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专业化、权威性、可靠性的普及,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朝着理性、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江静,黎晓琳.国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22,(2.

 

[2] 中国故事,她们这样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10-115.

 

[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62日)[J].求是,2023,(17.

 

[4] 吕志敏,代洪宝.传递与共享: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