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室 > 古代文学研究室 > 历任专家学者 > 第一代

历任专家学者

王伯祥.jpg

王伯祥(1890—1975)

王伯祥(1890—1975),名锺麒,字伯祥。50岁以后以字行。别号碧庄、容叟、巽斋、容安、容堂、苏亭、不翔等。江苏苏州人。1906年考入苏州中西学堂。次年考入苏州公立中学,被编入二年级学习,开始从事学术文艺活动。1908年与吴宾若、顾颉刚、叶圣陶等组织诗社——放社。毕业后入苏州甪直镇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同时任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研究员。1919年1月与叶圣陶一同署名在《新潮》创刊号上发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同年冬,又与叶圣陶等创办《直声》文艺周刊。其后曾任教于厦门集美学校、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史地部编辑10余年。在此期间,著有《三国史略》《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日战争》等著作,编辑史、地教科书多种,并有《四库全书述略》《古史辩今古文学》《辛弃疾的生平》等论文,发表于各杂志。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成立,王伯祥作为会员参加了许多重要活动,并与郑振铎成为莫逆之交。“五卅”运动时,与郑振铎等创办《公理日报》,在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

展开
孙楷第.png

孙楷第(1898—1989)

孙楷第(1898—1989),字子书,河北沧县人。192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29─1937年间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北平《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辑,国立北平图书馆编辑、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1945─1952年间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53年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楷第治学范围较广,尤精于古典小说、戏曲研究。主要著作有:《韩非子校正》、《刘子新论校释》、《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沧州集》、《小说旁证》、《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元曲家考略》、《镜春园笔记》、《水浒传人物考》、《沧州集》《沧州后集》、《增订元曲家考略》等。他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资料搜集、考证和研究方面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展开
未命名-2.jpg

郑振铎(1898—1958)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出版家、收藏家、社会活动家。曾用笔名西谛、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8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瞿秋白等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代初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投身于文化事业、学术研究和进步社会活动。上海“孤岛”时期,为防止珍贵文化遗产流失海外,致力于为国家购置古籍、保存民族文献。1945年,与马叙伦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转道香港北上。建国后,任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3年2月,文学研究所成立,出任所长;1958年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

展开
俞平伯.jpg

俞平伯(1900—1990)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祖籍浙江德清,生于江苏苏州马医科巷曲园春在堂,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文学评论家。清代著名学者、朴学大师俞樾之曾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俞陛云之子。1915年考入苏州平江中学,半年后即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预科。在校期间受吴梅先生教导,爱好昆曲,并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5月他的第一首新诗《春水》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于《新青年》,成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同年与同学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1919年12月从北京大学毕业。1922年1月,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月刊,后陆续发表过《冬夜》等诗集。同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上自《诗经》《楚辞》,下至清人的诗词都广为涉猎,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清词、戏曲、小说及中国诗歌名著选等课程。1923年出版《红楼梦辨》,考证出《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此书在《红楼梦》研究界产生深远影响,俞平伯与胡适一同称为“新红学”的奠基人。

展开
陈友琴.jpg

陈友琴(1902—1996)

陈友琴(1902—1996),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陈楚材,笔名陈珏人、郭君曼、畴人、夏静岩、珏人、楚材、笠僧、琴庐等,安徽省当涂县人,生于安徽南陵县。1926年8月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3年12月至1935年7月,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记者、编辑。1938年8月至1942年1月,任浙江省立衢州中学文史教员。1946年8月至1947年12月,负责《东南日报》青年版和《东南风》的编辑。1948年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杭州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作为军事管制委员会代表接管浙江杭州师范学校,先后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校长。

展开
余冠英先生照片2.jpg

余冠英(1906—1995)

余冠英(1906—1995),江苏扬州人。1922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转入中国文学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各体文习作、历代文选等课程,并主编《国文月刊》。1946年秋回到清华园,任中国文学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汉魏六朝诗等课程。1953年调至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今之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长期担任文学所古代文学组(室)主要负责人。并曾任文学所副所长、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遗产》主编等职。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际笔会会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职。主要著作有《汉魏六朝诗论丛》《古代文学杂论》《诗经选》《诗经选译》《乐府诗选》《汉魏六朝诗选》《三曹诗选》等。

展开
力扬.jpg

力扬(1908—1964)

力扬(1908—1964),原名季信,字汉卿,曾用名季春丹。浙江青田人。自幼爱好诗画,在家乡和丽水县读完小学和初中。1929年,于杭州第一高中师范科肄业一年后考入国立西湖艺术专门学校,学习绘画,并参加进步美术团体一八艺社,为负责人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任西湖艺专学生自治会主席,组织同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遭校方开除。随后去上海与中共秘密工作者张眺(耶林)、于寄愚、李岫石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为东北义勇军募捐,被上海南市公安局拘留。是年秋被捕。1935年1月,与李岫石、艾青一起移送苏州反省院,后保释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1938年秋,随部撤至桂林。1939年初夏,到重庆任《文学月报》编委。“皖南事变”后,在湖北第一女子师范、重庆育才学校任教,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理事、重庆《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重庆文化界带头签署发表宣言,反对内战,争取和平。1947年,随育才学校回上海

展开
吴世昌.jpg

吴世昌(1908—1986)

吴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海宁人。1925年入嘉兴秀州中学当“自助生”,仅用两年半时间学完全部中学课程并考入南开大学预科二年级,一年后又考入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破格吸收为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47年,吴世昌应聘赴英国牛津大学讲学,并任牛津、剑桥两大学博士学位考试委员。1962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起,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历任政协第四、五届全国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吴世昌先生在红学研究和古代诗词研究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其《红楼梦探源》、《红楼梦探源外编》等,为红学研究另辟新蹊。有《罗音室学术论著》存世。

展开
钱锺书.jpg

钱锺书(1910—1998)

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钱基博之子。曾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1929-193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1935年与杨绛先生完婚后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学位论文为《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其后又赴法国巴黎从事一年研究。1938年,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撰写诗论《谈艺录》。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被困上海,此后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1949年回到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1940年代,先后完成《谈艺录》、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著作。

展开
2203006a404fe37ff47dff47e09d40a.jpg

何其芳(1912—1977)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1930年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1年至1935年就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出版诗歌合集《汉园集》,引起文坛关注。同年出版的散文集《画梦录》,获《大公报》文艺奖。1938年8月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至1947年两次赴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开始用马列主义观点来研究文艺理论及创作中的实际问题。1947年3月返回延安,并于同年担任朱德同志的秘书。次年,参加平山县的土改和整党工作。从1948年起,在马列学院担任国文教员。1949年参与文代会的筹备工作。

展开
暂无照片.png

汪蔚林(1912—1983)

汪蔚林(1912—1983),字履实,原名裕麟,安徽省黟县碧山村人。少年时赴安庆安徽省立第二师范求学。后曾在复旦附中皖校、休宁隆升乡小学、徽州师范、徽州中学、黟县中学、铜陵中学担任教师,并从事进步活动。1949年8月,担任黟县中学教导主任,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1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调中央马列主义学院担任语文教员。1953年调至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图书资料室副主任,后被评为副研究馆员。在此时期,参加《中国文学研究年鉴》编辑出版工作。他对《昭明文选》曾作专门研究,辑录出版了《孔尚任诗文集》,得到学术界的好评。1983年3月因病逝世。 主要著作 《孔尚任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孔尚任诗文集》(全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展开
吴晓铃.png

吴晓铃(1914—1995)

吴晓铃(1914—1995),辽宁绥中人。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医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神学院、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2年至1946年在印度寂乡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任教授。1947年起任法国巴黎大学北京汉学中心通检组主任,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语言所、文学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晓铃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该校开设本科学生的“中国古典小说”和研究生院的“《金瓶梅》研究”等课程。吴晓铃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并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主要著作有:《西厢记》校注本、《关汉卿戏曲集》、《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话本选》(合编)、《西谛题跋》(七卷)、《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郝寿臣脸谱集》等。译著有:梵文剧本《小泥车》、《龙喜记》等。参与编写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古本戏曲丛刊》等。曾先后获法国巴黎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和印度国际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

展开
范宁.jpg

范宁(1916—1997)

范宁(1916—1997),江西瑞昌人,毕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及编辑整理工作。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院,师从闻一多先生,经闻一多介绍加入民盟。后任清华大学国文系讲师,朱自清先生的助教。1951-1952年受李何林之邀,任津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兼职副教授。195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其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58年起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恢复职称评定被评为研究员,担任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后受聘为研究生院教授;曾任北京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委员,社科院民盟负责人。兼任《文学遗产》常务编委、《红楼梦研究集刊》顾问,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并曾先后受聘为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或委员,指导越南学者研究中国文学。参撰的多种著作获国家图书奖或社科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