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甸,1986年10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分会秘书长。200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先后师从唐宋文学专家马东瑶教授、先秦文学专家过常宝教授,于201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从先秦史专家晁福林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古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2019年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文献、文本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有《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多次转载。曾获第5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入选第五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00732)
Email:lindd@cass.org.cn
著作:
1. 《早期中国的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殷商西周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
2. 《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
论文要目:
1. 《西周空间观的话语建构与言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4期。
2. 《论〈豳风·七月〉的文本结构与文化功能——以授时谚语的征引为中心》,《文学遗产》,2024年第3期。
3. 《转录与传习:西周诰类文献生成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4. 《祝告话语的核心结构及其书面形式的凝结》,《民族艺术》,2022年第2期
5. 《占断、识象与阐释:先秦占梦书写的三重维度》,《文学评论》,2021年第5期
6. 《先秦占书的生成及其文献体系的分流》,《文学遗产》,2021年第5期
7. 《从钱锺书论“一身而二任”解读〈楚茨〉结构》,《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第六辑
8. 《从贞人话语看早期记录中的修辞》,《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9. 《“纪日用语”与西周早期叙事方式的萌芽》,《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
10. 《从制度、话语到文体——过常宝的早期文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3日(总第1337期)第7版
11. 《变雅:礼制的罅隙与诗歌的突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6日(总第1234期)第4版
12. 《〈诗经〉“三星”考》,《文学遗产》,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3. 《周人农耕传统与周族史诗的生成——以后稷神话为中心》,《文艺研究》,2016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4. 《从授时到王权:殷商凤鸟形象的神话化》,《中国文化》,2016第1期
15. 《先秦月令文体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6. 《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励耘学刊》,2011年第2期
17. 《山水飘零寄客愁:论孙逖诗中的山水与乡愁》,《文史知识》,2008年第1期
年鉴综述:
1. 《2023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2. 《2022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2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
3. 《2021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4. 《2020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2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5. 《2019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6. 《2018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7. 《2017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8. 《2016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天地知识与商周文献关系研究”(15CZW013)
2.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11&ZD103)
所获奖项
2019.12 入选第五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6.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
2015.12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5.11 第5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
2010.1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