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寨(1923-2012),山东平原人。中共党员。朱寨,1939年赴延安,入鲁艺文学系学习;1958年始,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文学评论集《从生活出发》《朱寨文学评论集》《感悟与深思》,散文集《鹿哨集》等,并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理论二集》《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中篇小说集》。离休后,有评论集《行进中的思辨》出版。朱寨是我国第一代新文学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任会长。16岁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思想、文化、文学战线工作,为当代文学多种学科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他首先提出“新时期文学”概念,满腔热情地撰写了一系列评论文章,并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等重要书籍。
张慧珠(1932-2019),女,中共党员,别名萧玫、肖玫,又名张惠珠,浙江杭州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随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任实习研究员,1961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8月退休。
许志英(1934-2007),江苏句容人,生于1934年5月30日。1960年7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77年10月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
徐迺翔,笔名徐骅、西羽。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同济大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国现代作家评传》(四卷)、《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新加坡华文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主编《台湾新文学辞典》等。
沈斯亨,1936年3月生,江苏海门人,研究员(资格)。主要学术专长是研治“五四”文学,现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学术专长是研究“五四”文学。撰写有论文、著作和工具书,并创作多篇散文,合计有近百万字。代表作有《鲁彦的乡土小说探折》、《“三国”研究岂能娱乐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条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编年》(主要执笔者)等。有《“五四”初期的问题小说》(论文)、《我国早期的乡土文学创作》(论文)、《张恨水小说为何又赢得了读者》(论文)、《郑振铎和〈海燕〉》(论文)。沈斯亨编著《鲁彦散文选集》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孟繁林,1964年来文学所,曾担任科研处处长。
夏蕾,抗战时期女诗人,战时曾在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上发表新诗,后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人员。美术家、中国美协蔡若虹的夫人。
李邦媛,社会科学工作者。江苏无锡人。1948年至1953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及该校研究生班学习,1953年提前毕业分配到外交部礼宾司工作。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转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65年以前担任《外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的编辑, 翻译介绍了普希金、屠格涅夫、别林斯基等古典作家的论著和相当数量的文艺理论著述,对我国评论和创作界颇有影响。1979年开始着手苏联文学研究,对苏联列宁题材的文学作品和俄国文学大师阿·托尔斯泰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探讨。
林非(1931-),原名濮良沛。江苏海门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版著作有学术论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鲁迅和中国文化》《散文论》《散文的使命》《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论散文》等;散文有《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他》《西游记和东游记》《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令人神往》《云游随笔》《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林非卷》《世事微言》《人海沉思录》等;回忆录有《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迄今共出版30余部著作。并主编《中国散文大词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
姚克夫,原人民日报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桑逢康,1936年10月生,山东肥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现代文学,现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59年9月毕业四川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北京新华社总社做编辑工作。文革期间一度在山西日报任文艺版编辑。从1975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并进行长篇传记和小说的创作。曾任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代表作有:《茅盾的小说艺术》(专著)、《现代文学大师品评》(专著)、《郁达夫传——感伤的行旅》(专著)、《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郭沫若全传之一)》(专著)、《古文观止续编》(合作·主编)等。
鲁湘元是“文革”结束以后,由新疆军区转业到北京市汽车局,由北京市汽车局来所,经过严格考试考察后接收来的。
沈承宽,笔名沈澄、苏婕。女,北京人,1929年生。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编委,副编审。1950年肄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起历任《文艺学习》、《人民文学》、《文艺报》、《美术》编辑,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编委,副编审。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评论《评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鲁迅与张天翼》、《张天翼的第一篇小说》、《〈包氏父子〉——从小说到电影》,编辑《张天翼文集》(10卷)等。张天翼夫人。
刘扬体,四川安岳人。196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79年前,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任编辑。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研究所从事现代文化研究工作中,对兴起于民国初年的“鸳鸯蝴蝶派”及旧派通俗文学作了独到的研究。著有《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1997年10月出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鸳鸯蝴蝶派作品选评》(1987年6月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陆游名篇赏析》(1989年4月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合著)等专著。曾参与“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简编》有关辞条的撰写,及“九五国家图书出版重点项目”《中华文学通史》(10卷本)有关章节的撰述,为该书近现代文学篇编委。上世纪80年代初起,陆续在全国性报纸刊物上发表影视评论近百万字。有评论专集《苦涩的辉煌——刘扬体电视剧评论选》问世(2000年10月出版,作家出版社)。曾做客中共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经典爱情》,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田汉戏剧创作的美学追求》、《田汉与日本戏剧》、《陶晶孙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活动》、《论刘锦云的戏剧创作》等。
刘福春,1980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工作,退休前曾任该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主要是对新诗史料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现已收集诗集、诗刊等新诗版本万余种,访查图书馆50多家,与诗作者通信2000余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的《中国现代新诗集总书目》和文学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新诗书刊总目》的编撰工作。现正在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图文史》,此工作已列入文学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有:《中国现代诗论》(与杨匡汉选编,花城出版社1985—1986年出版);《西方现代诗论》(与杨匡汉选编,花城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现代新诗集编目》(中国新诗研究中心1989年印);《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诗歌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艾青诗集叙录》(1996年澳门《文化杂志》第29期;《新诗名家手稿》(线装书局1997年出版);《冯至全集》诗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文革十年诗集叙录》(《小说家》1999年第1—3期,《记忆》2000年第1辑);《红卫兵诗选》(马岩佐昌暲选编,中国书店[日本]2001年出版)等。
严平,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前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秘书。最近出版《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8位文坛“掌门人”(周扬、夏衍、沙汀、何其芳、陈荒煤、许觉民、冯牧、巴金)的命运沉浮。
张建勇,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男,汉族,浙江省鄞县人,1953年1月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曾任现代文学研究室实习研究员;1983年调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任中国电影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1991年任当代电影副主编、编辑部主任;2000年任当代电影主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2004年任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
杨义,1946年出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成果问世。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读书的启示》《感悟通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通论》以及《杨义文存》(7卷10册)等40余种,著述量在900万字以上;主编《顾毓琇文集》(16卷)、《古今名篇》(上、下)、《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1953-2003)》(五卷)等18种67册;发表论文500余篇。
刘纳,女,1944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北京远郊农村做过十年中学教师。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硕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20年,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著有《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颠踬窄路行》、《诗:激情与策略》等。
陈素琰,1934年生,笔名苏玉。江苏南通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央机要局教育科科员,《新建设》杂志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香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学术专著《文学广角的女性视野》,论文《论宗璞》、《论葛志鹃》、《论菡子》、《萧红——早醒而忧郁的灵魂》、《女性的潜隐与实现——五六十年代的两岸女作家》、《〈宗璞散文选集〉序言》等。
袁良骏,笔名袁万里、胡陵生,山东鱼台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鲁迅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鲁迅研究史》(上、下卷)、《丁玲研究五十年》、《现代散文劲旅——鲁迅杂文研究》、《白先勇论》、《白先勇小说艺术论》、《香港小说史》、《张爱玲论》等。
张梦阳,男,汉族,1945年3月生,山东临清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7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河北省香河县、廊坊教育学院工作,1979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出版有《鲁迅全传》《阿Q新论——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的比较研究——兼论鲁迅杂文在世界散文史上的地位》(论文)、《鲁迅研究的深层视角:精神现象学》(论文)等;译有《中国人气质》(合译)。其《鲁迅研究学术史概述》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其鲁迅研究书系获1997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