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康德的学生赫尔德以及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学者曾对歌谣的感性特质做出崭新发现,并对歌谣情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形成难以调解的对立看法。他们之所以没能找到调解办法,是因为忽视了歌谣情感的先验感性层面。以重新阐释康德感性学的自由理念为基础,既能厘清歌谣的纯粹鉴赏判断何以让美感得自由,也能表明这种应该得到每个他人赞同的个人情感就是自由的普遍情感...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自宋代起,淮河下游地区的“僧伽降水母”传说与另一个当地传说“禹擒无支祁”经常被共同讲述。水母传说并非由无支祁传说转变而来,而是具有独立的起源和本事,其与无支祁传说是嫁接关系,即两个不同文本由于名词混淆产生了交汇。在此基础上,两传说围绕纪念物“圣母井”发生了合并,同时,二者另有各自分流并向附近地区辐射的传播路径。“合并—分流”模式...
查看详情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飞跃式发展的十年。文学创作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优品、精品层出不穷,生动描绘着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努力满足着人民对于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期待。 “人民性”的中心地位得到充分凸显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十年来,“人民性”在文学的中心地位得到充分...
查看详情[摘要]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普实克曾三次到访中国。他在20世纪30年代与鲁迅等人的交往十分著名,但他在50年代两次以官方身份访问中国并深度参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交流的经历却被人遗忘。新一代研究者对于普实克的理解通常来自两组对照关系:一是普实克与夏志清的论争,二是王德威将普实克与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一同划入所谓的“抒情传统”谱系。普实克在这两组对照关系中都被...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 忧患意识说、乐感文化说、忧乐圆融说皆从忧乐主题入手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尽管对中国文化的忧乐基调及忧乐之间关系的具体理解不同,它们都从主体性思路出发,着力于阐发忧乐情感中人的主体性力量的凸显,强调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而弱化其对天人关系的超越性体验。然而,人文精神的跃动,并不必然意味着天的超越性的退隐乃至消失,人的真正主体性的建立,是在与超越性的天的...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 针对汉语写作的同质化、述学文体的僵化单一,“毕达哥拉斯文体”的理论构想应运而生。“毕达哥拉斯文体”是一种“语言之中”的写作,它以语言存在论为哲学根基,竭力克服代码、符号、语言的滥用。“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写作始于“负的方法”,终于“正的方法”,它以直觉主义创作“断片”,以逻辑思维“连缀”成篇,会通中国“隐喻型”与西方“演绎型”两种述学文体,使...
查看详情
摘要:与故事相比,传说具有显著的名词性和较弱的类型性,这决定了“传说形态学”在借鉴“故事形态学”术语的基础上,需要发展个性化的研究范式。从形态学视角来看,传说可以被分解为“名词+情节”的嵌套结构。将该结构细化而观,“核心名词”确定了传说的解释对象,“情节基干”划定了传说的叙事边界,二者构成了传说的“双核”。此外,“普通名词”和“情节单元”在传说文本中...
摘 要:日本著名民俗学家关敬吾通过日本异类婚故事文本的细致分析,探究异类婚故事产生的的社会背景以及所体现的社会制度。他指出日本民族虽然不存在图腾崇拜习俗,但日本异类婚故事中遗留着图腾崇拜残余。因此,他认为异类婚故事是以图腾崇拜为社会背景产生。日本异类婚故事讲述了动物变成人,并与人结婚,婚姻破裂的故事。日本异类婚故事中的婚姻形态反映了从母系制社会过渡到父系制社会的婚姻...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如果说侨易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由物质位移之侨带来的精神质变之易,那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发生就是一个典型实例。作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发生起过决定性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胡适,不仅与康德的自由理念、杜威的民主理念发生了侨易,而且这种思想融汇的因缘际会所造成的精神质变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带来了“二元三维”的实践起点和崭新...
查看详情摘要: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非现实主义的通俗文学体裁,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叙事方式具有幻想故事(童话)的典型特征,小说人物的行为符合幻想故事的角色功能。金庸小说的游戏设置从一开始就内在地规定了英雄成长故事的方向和结局,而《侠客行》中的角色设置、驱动设置,则限定了角色的行为必须遵循特定的游戏规则。方向和规则共同引导和制约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故事如...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