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社科院文学所主编的57卷“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近期出版。这是根据地、解放区文艺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从2017年立项,历经近八年的整理、编选、录入、校定、出版工作,大系终于得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面世,这本身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纪念和继承。大系的出版将对华北,乃至整个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艺研究产生极大推进作用,也是根据地、解放区文艺...
查看详情
抗日根据地儿童为八路军站岗放哨
对大多数不识字的民众来说,音乐和歌谣是最容易接受和传唱的艺术形式。
全面抗战爆发后,几乎所有诗人都开始了抗战诗歌的激情创作,诗歌数量呈现井喷局面。当时的文化界已形成一个共识:抗战为新诗带来了新生。不过,诗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些诗歌要么是口号体,要么是文人气过重,并不利于民众传播。如《抗敌歌》:“吁嗟乎!抗敌杀贼赖后援,应挟群力固篱藩,...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盛行的朗诵可视作一种独特的声音技术与情动媒介,能够在跨媒介的具身实践中,调动听众感官,诱发情绪反应,进而转化为行动。在历史剧《屈原》中,朗诵在剧本的创作、演员的入戏、表演风格设计以及演出时触发情动方面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跨媒介实践。《雷电颂》的声音形式既融入了郭沫若极致的抒情气质与政治激情,区别于徐迟设想的里尔克式的知性探问,又在具...
抗战时期电影《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陈云裳饰)
摘 要: 较之于此前的历史题材戏剧或戏曲,抗战时期的历史剧是一种由20世纪的“新史学”规定其历史属性的“新历史剧”。这种“新历史剧”以世界历史意识为重要特点,在探讨过去中思考未来,通过重述古代故事来回应现代世界形势:首先,庚子史剧回应了西方中心论和文明等级论的世界历史叙事,批判西方以普遍文明话语掩盖侵略事实的...
翻译的近代性,指的是翻译与近代思想文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意义上,章太炎与严复之间的歧异,体现了翻译近代性的内在张力。章太炎关于翻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的译述及其相关问题上。他最初受到严复的影响,于1898年翻译了《斯宾塞尔文集》;之后逐渐走出严复,1902年对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社会学》的译介,是这一思想状态的标志;1907年的《〈社会通诠〉商兑》一文,乃是...
在学界几已成定论的是,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比较文学研究处于沉潜期和停滞状态,因而,绝大多数著作和文章只是一笔带过。但是,细查相关资料,笔者发现,这一时期但仍有不少学者从事着当下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其中,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者成果最为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下的“影响研究”发展
诚如前人所言,这一时期苏联学界对西方资...
民俗资料学着重研究能够为民俗学学科提供有效信息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文本、图像、文物和影音资料等。民俗资料学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博物学、数字信息学等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进行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属性分类、保存利用等研究。在中国民俗学界,最早明确提出“民俗资料学”概念的是陶立璠。[①]他在专著《民俗学》中谈到:“根据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发展以及...
一
《社会 历史 文学》论文集,是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核心骨干成员的第一部自选文集;也是——基于当代中国史读书会骨干成员的研究而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20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为了和读书会其它出版成果尽量少重复,编入这部文集的论文,选择的主要是2013年到2017年这五年读书会骨干成员发表的研究成果,内...
对台、港、澳地区电影的研究,是中国电影探索与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构建包含台、港、澳地区电影发展史在内的宏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叙述的必备环节。一九四九年以后,因为内战/冷战格局的影响,内地对于台、港、澳地区电影的讨论和研究几乎为零,两岸的隔绝与对立状况也持续了近三十年,这种僵持状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而打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开启了内地台港澳电影研究之路,也开启...
查看详情
20世纪70年代是台湾“经济起飞”、从农业为主的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的年代,也是历经“保钓”、国民党威权体制松动、党外运动兴起等政治变动的年代,知识界随之萌生强烈的自省意识,掀起了关怀现实、回归乡土的潮流,广泛波及文学、绘画、舞蹈、音乐等领域。就音乐领域而言,现代民歌运动逐渐成为一股潮流,在当时市井流行的“甜歌”与改编自日本的闽南语歌曲、知识青年热衷的英美热门音乐以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