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资料学着重研究能够为民俗学学科提供有效信息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文本、图像、文物和影音资料等。民俗资料学借鉴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博物学、数字信息学等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进行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属性分类、保存利用等研究。在中国民俗学界,最早明确提出“民俗资料学”概念的是陶立璠。[①]他在专著《民俗学》中谈到:“根据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发展以及...
一
《社会 历史 文学》论文集,是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核心骨干成员的第一部自选文集;也是——基于当代中国史读书会骨干成员的研究而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20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为了和读书会其它出版成果尽量少重复,编入这部文集的论文,选择的主要是2013年到2017年这五年读书会骨干成员发表的研究成果,内...
对台、港、澳地区电影的研究,是中国电影探索与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构建包含台、港、澳地区电影发展史在内的宏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叙述的必备环节。一九四九年以后,因为内战/冷战格局的影响,内地对于台、港、澳地区电影的讨论和研究几乎为零,两岸的隔绝与对立状况也持续了近三十年,这种僵持状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而打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开启了内地台港澳电影研究之路,也开启...
查看详情
20世纪70年代是台湾“经济起飞”、从农业为主的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的年代,也是历经“保钓”、国民党威权体制松动、党外运动兴起等政治变动的年代,知识界随之萌生强烈的自省意识,掀起了关怀现实、回归乡土的潮流,广泛波及文学、绘画、舞蹈、音乐等领域。就音乐领域而言,现代民歌运动逐渐成为一股潮流,在当时市井流行的“甜歌”与改编自日本的闽南语歌曲、知识青年热衷的英美热门音乐以及官...
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版图中的重镇,北美华文文学的创作极为兴盛。该区域的华人作家群,前期主要由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和移民组成,如於梨华、聂华苓、白先勇、陈若曦、刘大任等;现今以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为主。耕耘多年的新移民作家,有严歌苓、张翎、哈金、陈河、刘荒田、张凤、周励、陈谦、李彦、少君、王威、卢新华、黄宗之、叶周、海云、吕红、陈屹、陈瑞琳、施玮、施雨、...
一、作为关键时间点的1983年:“党外”的组织化与“悲情”的路线之辩、历史之辩
1983年9月,百余“党外人士”在台北市四季餐厅成立了“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依托思想性或政论性杂志为平台的党外运动走向组织化的关键一步;也正是这个迈向“组织化”的时刻,原本以“反专制”为共同目标而集结了不同思想光谱人士的党外运动...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翻译第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到2022年去世,任溶溶的翻译生涯持续了七十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跨度里,他在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眼光之准、魄力之大、用力之专,翻译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涉及的语种和作家之广、引发的反响之大,都是整个翻译界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贡献和付出,得到了翻译界、文学界和读者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他先后获得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
关键词:文化使命;文艺学研究;审美介入 摘 要: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023年度文艺学研究运用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自觉回应、解答时代问题与文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媒介文化等论域提出了不少视野开拓、与时俱进的思想灼见,在理论与时代的共振中走向新境。由于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中文学性诉求的稀...
查看详情从1927年发表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开始,一直到1997年辞世,陈伯吹先生的文学生涯持续了70年。在这漫长的文学生涯中,他在儿童文学创作、理论、出版、教学等多个领域作出了全方位的贡献。其中,他对儿童文学教育的思考、研究和实践尤为后人瞩目。 壹 陈伯吹,原名陈汝埙。1906年生于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他的父亲陈文乔是一家布店的小职员,虽然文...
查看详情摘要: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动笔于1937年前后。这本书看似只谈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与抗战救亡的时代精神无关,但实际上却有现实针对性,寄寓着对于五四文学观念的反思。李长之从生命力被社会和集体压抑的“苦闷”谈起,但又从中引申出生命力必须受压抑的“痛苦”;他指出李白有着“改造社会”的热情,但又批评其政治观念的空洞与浅薄;他将李白称为“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