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主旋律戏剧创作曾经遇到的问题。近年来,经过戏剧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主旋律戏剧作品的艺术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与喜爱。笔者认为,近年来的主旋律戏剧佳作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以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比如话剧《共产党宣言》《三湾,那一夜》《前哨》等。
话剧《共产党宣言》能够获得观众喜欢,就在于创作者通过“讲故事”把《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思想理念融入人物形象塑造中,通过人物的理想追求与信念坚守以及救国救民的奋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高尚品德,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
话剧《三湾,那一夜》“通过讲故事把一个干巴巴的会议变成生动的舞台艺术品”。该剧描写了中国革命中的“三湾改编”,既写出了历史的深意,又开掘出现实的新意。话剧《前哨》则以当代青年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位青年作家在革命斗争中的感人故事。而与他们同龄的当代青年,在追寻革命先烈的历史足迹过程中,思想情感也产生了触动,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可以说,作品以青春的活力与革命激情感染了今天的观众。
二是以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感动观众。优秀的戏剧作品要敢于写矛盾,要讲人性,不能一味地讲述先进事迹,使英模人物缺少“可信度”,也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在这方面,话剧《桂梅老师》《路遥》《坦先生》等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话剧《桂梅老师》的成功,一是把英模人物作为普通人来写,在“优秀教师”“时代楷模”等光环之外,讲述了桂梅老师一生中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桂梅老师的梦想是靠教育改变女孩的命运,让大山里上不起学的女孩能够免费读书。但她去募捐时被人认为是“骗子”,朝她“吐口水”。她感到心酸、委屈,但她不在意,从不言放弃,“只要见了上不起学的孩子,她见了就帮,能捞一个是一个”。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却充满大爱之情。此外,在描写英模人物特点的过程中,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办学开始,学校条件差,华坪女高成立不到3个月,17名老师中有9名老师辞职,家长也逼着孩子退学。对此,桂梅老师心里感到针扎般的痛,绝望时她想到了死,但她又不甘心失败。是革命先烈江姐的声音惊醒了她,“你想一死了之,就是临阵脱逃”“只要有一个共产党员在,阵地就在”。困惑之时,她带领6名党员教师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样的举动不仅驱散了压在桂梅老师心头的愁云,也震动着观众的心灵。
话剧《路遥》以一种崇敬的心情描写路遥在追寻文学创作理想过程中的心灵净化,在挫折与各种打击中不断奋进,从文学创作的本质层面诠释了作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真正含义。导演在舞台呈现时找到了一个形象的精神意象——黄河纤夫奋力跋涉的身影,以形象的画面喻示着路遥从最初具有功利目的的文学写作到为文学而执着一生、倾尽满腔热血的心灵嬗变。整个演出将写实的描摹与写意的诗情抒发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情景,完成了对路遥这样一位作家形象的立体塑造。
话剧《坦先生》描写科学家刘永坦去德国留学,谢绝外国教授的挽留,回国后主动申请研制新体制雷达,带领科研团队从空白开始,几经努力,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终于完成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的研究,使我国的雷达技术达到了世界水平,为我国海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剧中所展现的刘永坦面对科研工作中的失败不服输、不气馁、重新奋起的勇气,也使得这一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令观众感动。
三是在深入生活中思考生活、提炼生活,写出生活的真义——思想。
话剧《逆行》能在同类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就在于该剧在描写生活的过程中写出了思想,给观众一种启示与思考。刘宇先医生说:“这次疫情,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刘宇先医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剧作家在深入生活、提炼生活过程中,寻找“高于生活”的创作之路的思想凝结。该剧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人物——平民英雄刘宇先,还有年轻护士江晓玲的形象,把来自生活的感动化为艺术美,在平实中写出了困境中的真实人性和复杂情感,写出了人物的坚定信念和敢为人先的大无畏奉献精神。
话剧《长安第二碗》通过描写一家经营葫芦头泡馍的小餐馆的重张、兴旺、歇业的传奇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经济生活的发展、人性的变化,写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经济发展了,精神如何坚守?人格如何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意蕴,在赞扬真善美过程中批判了损人利己的可耻行为。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以喜剧的方法描写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写农民的命运,写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变化,有喜有悲,笑中带泪,那沉甸甸的“历史真实”引发了观众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深思考。
这些作品的成功,充分证明了美学家黑格尔说的一句话:“只有通过心灵并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