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暨文学研究所70年重要科研成果发布会综述

会议现场照片

5月23日,“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文学研究所70年重要科研成果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致开幕词。

开幕式现场。朱高磊/摄

高培勇指出,70年来,文学研究所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与我国文学事业心连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为繁荣发展我国文学研究事业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推进新时代文学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办好文学研究所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积极推进文学理论创新,持续不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要胸怀“国之大者”,着力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出务实管用的好成果,真正发挥出文学在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方面的重要作用。三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做有思想的学问,提炼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学标识性概念和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四要大力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打造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评说和历史考验的传世之作,完善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助力青年早日成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朱高磊/摄

李敬泽表示,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作协愿与文学研究所一道,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创造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文学,构建具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致辞。朱高磊/摄

冯骥才认为,70年来,文学研究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配合国家文化建设,在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硕果累累,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奉献。“文学是不会老的,文学事业永远年轻。”他表示,期待文学研究所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为祖国的文学和文化事业作出更卓越的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再创新辉煌。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致辞。朱高磊/摄

闫少非提出,文学研究所的70年,是记录与跟踪文学思想变化的70年,也是承载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70年。未来,中国文联、中国影协将继续与文学研究所开展合作,共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重大前沿课题,推动文艺事业、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文艺建设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致辞。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表示,面向未来,文学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关注和及时回答新时代文学领域的新问题,深化多学科融合、联合攻关,将科技发展和文学研究高度融合,加强应用型研究和对策性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问题研究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努力打造有感召力、影响力、穿透力的精品力作。继续夯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辟文学研究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致开幕词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主持。随后进入成果发布环节,会上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70年重要科研成果,回顾了前辈学者撰写出版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研究所学者共完成413部专著、172部编著、40部译著、38部普及读物、59部资料集(含古籍整理)、论文5954篇。

5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70年重要科研成果发布。朱高磊/摄

文学研究所谭佳、杨早研究员发布文学研究所70年重要科研成果

会议的第二场为“致敬学术前辈 构建中国学派”,隆重致敬郑振铎、何其芳、钱锺书、俞平伯、陈荒煤、沙汀、蔡仪、孙楷第、余冠英、吴世昌、唐弢、毛星、吴晓铃、朱寨14位文学研究所奠基人,他们是“文学所精神”的缔造者,也是在文学界具有特别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会议由刘玉宏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玉宏主持会议第二场“致敬学术前辈 构建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研究员致敬郑振铎、何其芳先生。他指出,在文学方面,两位前辈都有着崇高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一生的心血,郑振铎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何其芳努力践行为文学的人生;在革命事业方面,当民族危难来临时,当国家工作需要时,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我们向前辈致敬,首先,要学习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文学研究的根本方向。其次,要学习他们拓宽中外文学视野,永葆文学研究的鲜活生命。第三,要学习他们做好人才与图书工作,夯实文学研究的百年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研究员致敬郑振铎、何其芳先生

文学研究所古代室主任吴光兴研究员致敬孙楷第、俞平伯、吴晓铃先生,发言由“致敬125周岁的孙楷第先生——现代科学的中国古典小说古典戏曲研究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致敬123周岁的俞平伯先生——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批评之学的典范学者、现代‘新红学’的开创者”“致敬109周岁的吴晓铃先生——中国古典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大家”三个环节构成,概括并呈现三位前辈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文学研究所古代室主任吴光兴研究员致敬孙楷第、俞平伯、吴晓铃先生

文学研究所文献室主任刘宁研究员致敬钱锺书、余冠英、吴世昌先生。她认为,钱锺书、余冠英、吴世昌先生是成就卓越的学者,是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也是铸就文学所学术灵魂的前辈宗师。三位先生为古代文学研究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建立基础研究的深厚传统,为推动文学所基础研究科研传统的形成,树立了卓越的榜样。第二,是树立了开放进取的学术格局,高度关注学术的前沿发展。第三,是积极培养基础研究的科研队伍,对培养文学所青年科研人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第四,是重视学术普及工作,以精深的研究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传承古典文学的精要。她强调,三位先生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反思。

文学研究所文献室主任刘宁研究员致敬钱锺书、余冠英、吴世昌先生

文学研究所马文室主任刘方喜研究员致敬蔡仪先生,他从“马克思主义”和“理论”两方面总结文学所70年学术传统,认为文学所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不局限于文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古代、现当代文学史和批评等研究领域也存在这种传统;另一方面,文艺美学也不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古代和西方文论研究,也形成了文学所重要的理论传统。蔡仪先生无疑是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标志性学者,先生学问的突出特点是:在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在方法上坚持文艺研究的理论性。他强调,蔡仪先生是相对纯粹的理论家,而不是批评家,由政治宣传者而理论研究者的转向,对于理解先生历史定位非常重要。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坚定性以及理论的彻底性,并开始关注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先生治学又一特点。

文学研究所马文室主任刘方喜研究员致敬蔡仪先生

文学研究所现代室主任赵稀方研究员致敬沙汀、唐弢先生。他指出,“文革”以后,沙汀先生奉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同志,一起领导了文学所的工作,为文学所“拨乱反正”走上正轨,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弢先生则具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文字才华,作为藏书家对现代文学期刊、著作的精熟,以及作为现代文学亲历者对文坛历史的理解和体贴,使他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和开创者唐弢先生为代表的学术群体,共同提出建立现代文学研究技术标准,即熟悉原始期刊、回归历史场域。这种精神传导给文学所,编出了系列资料集。

文学研究所现代室主任赵稀方研究员致敬沙汀、唐弢先生

文学研究所当代室主任李建军研究员致敬陈荒煤、朱寨先生,他指出,陈荒煤先生是当代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主要开创者,也是我国文艺界的重要领导人,在百废待举的新时期,他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文艺创作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全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文学所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朱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作为文学史家,他治学严谨,重视史料,讲究论从史出;作为评论家,他是现实主义文艺精神坚定的实践者,表现出自觉的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作为散文家,他撰写了大量忆旧怀人的散文作品,兼具史料性、纪实性和学术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他强调,今天我们向陈荒煤先生和朱寨先生致敬,是向他们的人民立场致敬,是向他们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致敬,也是向他们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致敬。

文学研究所当代室主任李建军研究员致敬陈荒煤、朱寨先生

文学研究所民间室主任施爱东研究员致敬毛星先生,他指出,毛星先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古典文学家,也是民间文学研究卓越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为人正直、克己奉公、原则性强、生活俭朴,严格要求自己及亲属,从不搞特殊化;他关心集体、善待同志,热爱民间文学事业,长期担任文学所所领导职务,一贯重视文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注重言传身教,在有关学术领域发挥了表率作用。由他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该书基于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文献钩沉,不仅在中国民族文学研究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民间文学研究上也有不可磨灭的经典价值。

文学研究所民间室主任施爱东研究员致敬毛星先生

刘玉宏在总结时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学研究所14位奠基人的业绩和光辉的品格,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学所伫立的伟岸丰碑;他们缔造的“谦虚的、刻苦的、实事求是”的“文学所精神”,将继续指引和鼓舞新时代文学研究工作者,不断开拓进取,建功新时代!他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文学所全体同仁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为不断开辟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境界,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文学三大体系、构建中国学派不懈奋斗。

会议的第三场由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主持,主题为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与会学者围绕文学研究所与中国文学研究七十年、文学研究所与人才培养、文学研究新动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讨论。

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主持会议第三场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主题演讲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张炯研究员表示,七十年来,文学研究所和全国历代学者,刻苦努力,著作不胜枚举,在迎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对文学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尤为必要。他指出,我们出版的文学史著作,是否都实事求是,对历代文学的评价是否都得当,对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否都有科学的见地,方方面面都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对于新时代的文学研究,他提出,第一应重视许多文学新情况、新现象的研究。第二应重视文学多层面多侧面的研究。第三更要重视新环境、新科技对文学发展的研究。在演讲的最后,他强调,我们还要继续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前进,在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继续向纵深开拓,做出不辜负广大读者希望的新成果。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张炯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表示,文学研究所所是新中国文学研究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重要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结合古典文学研究指出,七十年来文学所始终引领学术界面向重大学术前沿问题、关键问题、理论问题与重大文献整理工程,开展一系列有组织、有规模的科研攻关,积极发挥高端学术平台的组织力量,聚焦学术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具有前瞻性、宏观性的学术大讨论,形成了引领风气,厚积薄发,关注前沿,考论文史并举,服务国家需要等优良的学术传统,打造了代表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学研究流派。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丁国旗研究员指出,七十年来,文学研究所在党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准确把握中国文学发展方向,认真探求中国文学“生成”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各学科发展方向,推出了一系列、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优秀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研究大家和骨干人才,极大推动了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回顾民族文学研究所与文学研究所的渊源后,他指出,两个研究所作为文学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共同见证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确立,构筑了“中华文学通史”的全貌,不仅是合作的佳话,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绝佳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丁国旗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文学所的学术氛围和青年文学研究者的成长历程,他指出文学所创造了一个能够跨学科研究的氛围,一方面是在专业研究当中的跨学科,另一方面是社科院内的跨学科大氛围,系与系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促使大家共同关注与时代紧密的问题,形成了思想活跃的氛围。此外,他也强调了文学所培养帮助青年人成才的优良传统,使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来从事学术研究。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党圣元研究员回顾了自己在文学所读书、工作的经历,指出文学所作为学术的沃土,首先是有丰富的专业藏书和古籍珍本,可以供学者查阅。其次是有转益多师的优良传统,能够向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者请教,聆听他们的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再次是有敏锐的创新自觉意识,各研究室之间、各同事之间,会就最新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辨析,不断培养学者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自觉。最后是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文学所的各位同事之间,会经常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讨论中,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他表示,希望文学所能继续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在学术的沃土上培育孵化更多优秀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党圣元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晓永教授分享了他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思考和感悟,他指出文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着朝向美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使得文学具有一定的超越属性,是个体对生活世界的感受,也是对生命世界的体悟。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学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谱系,以郑振铎、何其芳、钱锺书为代表的文学所学人,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立足于古典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和新文化运动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现代史传统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上,在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认为,讲好中国文学故事,不仅要发掘阐释作品内涵的时代精神,也要重视文学批评的实践作用,特别是在跨民族、跨语境的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晓永教授作主题演讲

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回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是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孕育、同步发展,从延安时期到现在走出了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它同欧洲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工作机制以及一系列新的美学机制和审美制度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接下来,如何结合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在同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比较的基础上,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和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是时代对我们提出来的新的问题。

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作主题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吴俊教授从鲁迅的“二次留学”说起,讨论了数字技术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定力和定向,他指出,五四以来,中国对待古典对待西洋域外文化的态度,可以概括立足现实,从未来看古典传统古证今、古出新,从传统论证现代,创新源自守成。随后,他结合鲁迅的实践对当下的启发指出,首先鲁迅是由野草的过客,走上时代革命前沿的知识分子。其次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他的态度是绝望的抗战。第三是聚焦时代中国跟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第四,自觉思考个人价值、学术价值、学科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多重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吴俊教授作主题演讲

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回顾了文学研究所近代组在中国近代文学领域所发挥的国家队引领作用,他指出,近代组在20世纪80年代选编的7卷本《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收集了五四以来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精品力作,为拨乱反正时期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后来近代组与《文学遗产》编辑部发起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切实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他表示,希望文学所能继续重视近代室的发展,继承传统,奋发有为,使近代室继续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重镇,继续代表中国近代文学学科的国家队。

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从新技术的运用,讨论了文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他认为,ChatGPT虽然展现出惊人的创作力,但文学的情感性、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人工智能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在与社会、历史、时代的互动中产生真实的链接,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伟大作品。他指出ChatGPT包含双重内涵,它在教育、文学、艺术、美学、音乐、舞蹈等文化领域带来了新的创造和创意,极大地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与效率,但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比如,知识产权、法律、道德、教育、隐私、商标侵权、信息安全等社会问题。与此同时,面对ChatGPT的冲击,我们要深思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科技发展中可能达到更高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回顾了文学所对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帮助和支持,指出文学所不仅是全国文学研究的旗帜,也是每位学者在文学研究历程上的旗帜。他认为,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当下,不管是对中国文论,还是对中国美学都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抓手。如何构建中国的文艺学,需要对它的本体形态进行辨析,也需要对它的命题史及其功能进行梳理。他表示,希望文学研究所继续发挥全国文学研究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理论推向新的高峰。

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文学研究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学研究所合办的文研班,不仅为新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指引了方向,还系统地培养了一大批既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又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初期的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学研究所的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谱写了光辉的办学历史篇章。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大学将与文学研究所共同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做出努力和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作主题演讲

苏州大学王尧教授从问题与方法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他指出,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复杂性,研究和阐释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对于革命趋势的研究,应将社会主义文学的生成和发展与革命趋势结合在一起。第三对于文学制度的研究,不仅需要整体性的把握,同时也要注意对教材的研究。最后,他强调,当代文学的研究应当把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与制度的论述、与思潮的形成、与文本的形成相结合。

苏州大学王尧教授作主题演讲

厦门大学张羽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文学研究所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做出的贡献,梳理了从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阶段,提出从跨地域文学期刊的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编撰世界华文文学年鉴与研究资料、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研究与撰写、注重研究者的口述历史等方面返回历史现场,重写文学史。她强调,未来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既要放在在地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里,也要放置在中国大陆在内的整个中文文学的发展脉络里发现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创新性重视社团群体、报刊杂志与网站、世界华文文学的批评与交流

厦门大学张羽教授作主题演讲

     福建师范大学徐秀慧教授以叶荣钟为中心,讨论他的祖国意识,指出他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发,在台湾日据时期运用白话文展现他对中国现代性思想的共鸣,并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追求现代民族国家独立的新思想为师,反抗日本统治,寻求脱殖民地化企求回归祖国的方法。她指出,叶荣钟的人生经历和毕生追求,为新时代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了启示。

福建师范大学徐秀慧(台籍)教授作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认为文学研究以作品为中心,尤其是以经典作品为中心,以解读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为中心,是70年来文学研究所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他指出,从古代文学研究的目的来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祖先留下的优秀作品进行可靠的整理,予以准确的解读,让他们一代一代传下去。但近年来古代文学的研究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出现了为研究文献而研究文献、为研究理论而研究理论的情况。他呼吁,文学研究所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倡导古代文学研究以经典作品为中心,使古代文学研究能够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学优秀作品的沃土,面向社会的需求,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建设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作主题演讲

饶望京在总结时指出,十六位专家学的主题演讲精彩纷呈,为我们勾画了一篇中国文学研究的清晰画面,从不同方面呈现了中国文学研究70年的恢宏历程和丰硕成果,展望了新时代学科创新的方式与方法。回顾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这既是我们召开本次学术研讨的初衷使命,也是未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中国文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

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主持会议第三场“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主题演讲”

安德明作大会学术总结,他指出,文学所成立于1953年,与新中国文学研究事业、新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步伐、共命运。各位专家紧扣回顾和展望这两个关键词,围绕对文学所的理解、文学所的历史、文学所的个性、文学所的精神等方面展开的深入讨论,充分展现了文学所对繁荣新中国文学研究与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也是对新时代文学所人的鞭策和鼓励!70年来,文学所开创了谦虚的、谨慎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涵盖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下大多数二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培育了博览群书、转益多师的学术氛围,始终坚持以“大文学观”,对世界各国文学和中国各民族文学普遍关照的广阔视野,对上层精英文学及中下层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一视同仁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发展和推进整体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方法,共同塑造了“文学所精神”。安德明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继承和弘扬文学所的优良传统,不负重托,勇毅前行,为发展和构建中国文学研究三大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作学术总结

闭幕式现场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来自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院属各职能局及研究所领导、文学研究所全体在职员工、离退休干部、研究生等二百余人参加会议。

(朱曦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