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游目万卷:书籍阅读视野下的近世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书籍史与阅读史研究是深受当今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书籍是知识和观念的载体,对各类书籍的阅读都能够激发文学创作,新生成的文学作品也会形成新的书籍被阅读和传播。近世书籍与阅读的历史,能够为我们深入研究近世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创作模式,以及作品的生成、传播与接受历程等提供多维视角。为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凸显跨学科研究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于8月28日在北京主办“游目万卷:书籍阅读视野下的近世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香港树仁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共二十余位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和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路育松参加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路育松表示,文学所的古代文学研究向来重视文学典籍的文献整理与阅读传承。举办此次研讨会,在书籍阅读视野下考察近世中国文学,有利于打通文史,激发跨学科的学术新思维,更加深入、丰富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探讨古代知识阶层通过书籍流通与阅读推动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播的经验,能够为我们今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启示,助力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学古籍整理、阐释、传播的力度和水平,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研讨会共设四场学术报告。第一场报告主题为“书籍阅读与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代文学优势学科负责人刘宁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作了题为《从〈读红楼梦图〉到〈扁舟访友图〉:道光江南文学新变的萌坼》的报告。徐雁平指出,平湖文人黄金台的日记及周边文献记录了他在嘉庆、道光年间先后发起《读〈红楼梦〉图》《扁舟访友图》征求题咏活动,以这一图文结合形式娱己娱人、成就自己也成就参与者,揭示出这位江南底层文人的文学主动性和潜能;写照性卷册兴起的风气及其背后朦胧的“自我表现”追求,可能是道光朝江南文学新变的萌坼。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叶晔在题为《实物书之春:在文本中发现与认识阅读史》的报告中提出,应尝试思考文学学科独有的阅读史研究方法,提倡最大限度地使用已公布的存世古籍及其影像,更加逼近古人读写实践的情境现场,发掘明代文学研究的独特优势和“方法潜能”;提倡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形成对作家文学知识、观念、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并使这些认识转化为对作家的创作、批评思想的研究,以此审视中国文学的“读写转换”和中国特色的阅读史风貌等。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许建业以《易位:中国古代书籍“副文本”系统的知识史考察》作了报告。许建业指出,在法国文学批评家热奈特数列的文本的“超越性”中,“易位”(transpositions)尤为重要,以宋明间《诗经》与唐诗选本为考察对象,可知在中国古代的知识书籍里,副文本的“易位”可表现为正文本与副文本的调换、副文本对于外来文本的应接以及副文本之间的转易和对照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润英在《启示、现状和展望:书籍阅读视野下的近世中国文学研究》报告中,从研究对象、研究重心、研究方法等角度梳理了书籍史、阅读史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的启示,对国内外学界在书籍阅读视野下研究近世中国文学的现状作了分类阐析,并从依靠数字人文助力、“眼光向下”、采取跨学科研究理路、总结理论模型等方面展望了书籍史与阅读史研究作为一种方法作用于近世中国文学研究的前景。

 

 

 

  
 
  
  

 

  第二场报告主题为“书籍类型与阅读实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刘明主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副教授王国军在线上发表关于何予明《家园与天下:明代书文化与寻常阅读》的阅读体会。王国军分析了何著的写作背景和研究方法,指出该书虽从个案研究出发,但通过把握极为庞杂的材料和对细节的深刻解读,揭示出清人所谓的“稗贩”性质正是明代书籍日用的复杂性与文化意义所在,为明代书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书籍史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韦胤宗作了题为《古代中国、东亚与欧洲的经典阅读实践——一个宏观的对比研究》的报告。韦胤宗提出,目前中西学界对于经典阅读的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拉丁语经典区、梵语经典区和日韩等东亚汉文经典区,这些区域因书写者和阅读者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其阅读实践是一种“转换性阅读”;若构建一个通用的分析框架和类型学体系,则不能忽视对书写者和阅读者语言文字相同的“单语种阅读”的考察。中国清初学者何焯批校《后汉书》的个案证明,西方学界构建的经典训读分类方法与分析方案不能全然适用,因而需要在大量个案研究基础上采取比较的视野,结合各个经典、语言和文化区域的具体情况加以综合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佳贵在《重读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的报告中,围绕潘著重点使用的“知识仓库”“书本地理学”“地理想象”等语汇,研讨其史论分析可能给学界带来的启迪,同时根据国内近年来阅读史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建议借鉴阅读方式研究、阅读史和政治史的关系研究等较受欧美学界重视的考察视角,并增强跨学科的合作对话意识。

 

 

 

 

 

  第三场报告以“书籍流转与阅读方式”为主题,由王润英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刘明在题为《异调的共鸣:三篇秦汉经典之作流通阅读小史》的报告中,以《谏逐客书》《过秦论》和《七发》三篇秦汉经典之作为个案,运用流通和阅读的视角尝试重新解读其文本意义,指出流通史和阅读史的视域、细致深透的作品阅读、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再结合宏观的文学史视野,可使作品解读生成的文本景观、意义及文学史内涵更为丰富和多元,进一步开拓以抄本时代为书籍史特征的秦汉乃至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陆胤在《“书须成诵”——中国传统读书的有声特质与修身功能》报告中,指出世界各大文明都有悠久的有声读书传统,记忆与声音的融合是传统读书有别于现代阅读的一大特征,中国古典教化中的吟诵不仅关乎审美体验,也表现身份意识。为此,他从声音特质和修身功能两方面梳理了以“诵”为中心的古典读书形态,勾勒出作为近代中国“读书革命”对象的传统有声读法之全貌。浙江大学文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徐隆垚作了题为《明代诗学中历史意识的兴起》的报告。徐隆垚认为诗学历史意识在明中叶以前长期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嘉靖初至万历初取得突破性进展,万历中叶至崇祯间发展成熟;诗学历史意识的不同分支各有复杂的演进历程,但每一条线索中皆可见杨慎、王世贞、胡应麟等复古派诗论家前后相承的努力,李贽与公安派等看似反复古,其实也处于同样的阅读史脉络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芳在题为《如何阅读一本〈西厢记〉》的报告中提出,进入明代,尤其是文人介入曲本刊刻后,曲本已完成从“唱词”到“书籍”的文本性质转换,因此对于《西厢记》的阅读,不仅要关注作为书籍主体的曲文本身,更要注意到对日益庞大、随着刊刻不断增长的驳杂的“附录”加以多维度的考察,从而进一步理解明代戏曲曲本“阅读”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以及戏曲创作从“舞台”中心向“案头”中心的转换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裴云龙在题为《深入日常的文献文化史——徐雁平〈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读后》的报告中,评述了徐著以“眼光向下”的文献文化史视角对书籍与阅读史研究思路的开拓和深化,从清代学术思想史、小说史研究的角度论析了徐著在推进清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贡献,并由此引申至对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现状和突破方向的思考。

 

 

  

 

  第四场报告以“读者身份与文学表征”为主题,由裴云龙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肖亚男在题为《三十年来明清女性阅读研究综述》的报告中,以学界对“明清女性读什么书”的关注为经,以成果发表时间为纬,总结了在引入阅读史理论之后的三十年来,明清女性阅读作为专门课题取得的可观成果;认为明清女性阅读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至少可与文学史、出版史、藏书史、教育史、情感史等多方面发生关联,形成不同的侧重点与写作策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雅博士后陈腾作了题为《朱彝尊的行笈书与晚年诗》的报告,认为通过考察作为第一部记录旅途在外所携书籍的目录——《竹垞行笈书目》,可窥见朱彝尊晚年诗作的创作背景与知识结构,并理解其中隐含的故国之思;进而提出用行笈书来探寻作家藏书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可为我们解读清代文学史上数量庞大的“学人之诗”提供具有普适性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姗作了题为《由史入稗:明万历朝的甘州“小棺事件”及其文学书写》的报告,通过官方史料、笔记、文言小说书写“小棺事件”的三种记载,考察历史事件与文学书写的互动关系,认为明清笔记对“小棺事件”的记述展现了灾异性、志怪性、知识性三重主导倾向的演变,为以《聊斋志异·小棺》为代表的清代文言小说拓展了想象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武君以《学诗与诗学的学理关联——基于元代诗学读物及其教习方式的考察》为题发表了报告。基于对多部元代诗学读物的研究,武君认为从诗歌教习方式上来看,“学诗”与“诗学”呈现出耦合、循序、驱动三种学理联系,并提出可通过对这三重关系的考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规律、论述体系和发展模式。

 

 

 

 

  综合讨论阶段由《文学评论》代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刘京臣编审主持。与会学者畅谈了参加这次会议的体会与收获,并围绕古代阅读的方式与类型、阅读史应关注与考察的对象范围、对“近世”概念的理解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在会议总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室主任、《文学遗产》主编王莹研究员对各位与会学者的积极参与和真知灼见表达了感谢,并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在书籍阅读视野下讨论如何推进近世中国文学研究取得的可喜进展。刘宁研究员表示,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外书籍史、阅读史与文学研究的中青年佼佼者,提交的论文覆盖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各个面向,包含了整体的理论反思和具体的问题考辨,是一场议题集中且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术交流。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书局等机构的部分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的部分博士研究生也旁听了此次会议。

 

 

 

 

 

  (王润英 裴云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