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作品研究是深受文学界、戏剧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上世纪80年代在反思文艺工具论时,提出了“人”问题;对布莱希特的作品进行剖析,能为深入研究关于“人”的哲学、“人”的理论以及对当今戏剧作品的批评与创作提供思考纵深,凸显跨学科研究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协同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办“人”与世界:布莱希特作品研讨会,于2024年8月2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针对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进行交流。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马文室主任刘方喜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党委书记刘玉宏、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分别致辞。刘玉宏表示,作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的剧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便对中国戏剧界产生重要影响,经久不衰,跻身于文学研究经典主题行列。布莱希特鲜明的左翼立场,也使得其戏剧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马文室、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联合召开此次研讨会,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布莱希特戏剧研究的新维度,也是加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标志。彭涛则回顾了中央戏剧学院研究、演出布莱希特戏剧的传统,并以青年剧场作品《经过她的房间》为例,认为这部剧表面上似乎与布莱希特没有直接的关系,它的形式是极为私人的,不过它的批判性立场却是独特而显著的;正是在“不那么布莱希特”的形式中,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念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研讨会共设四场学术报告。第一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主编王瑜瑜主持。中央戏剧学院人文学部教授麻文琦作了题为《从喜剧角度对布莱希特剧作的一种观察》的报告。麻文琦从布莱希特初期的喜剧技巧之反常切入,认为其在鼎盛期的重大突破在于把反常人物锋利的性格设定变成分裂的形象,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布莱希特将人的矛盾形象做成了完善的喜剧手法。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周泉在题为《两种布莱希特》的报告中指出,如何把政治和社会性因素移入戏剧这种绝对的形式,并重新进行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辩证性发展尤为重要;而雷曼受到罗兰·巴特的重要影响,直接去除文学性的元素,抛弃了“内容与形式之问”。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柏的报告《现代戏剧的反讽策略:从易卜生到布莱希特》举例易卜生《社会支柱》对政治世界的表现,认为他以反讽现实主义的方式打破了戏剧的“第一堵墙”;易卜生时代戏剧的任务是批判曾经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个人的颓败,布莱希特则面临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如何召唤一种更新的集体的历史问题。
第二场报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崔柯主持。云南艺术学院教授赵志勇以《<伽利略传>及其演出史的研究》为题进行报告,梳理了1938-1953年《伽利略传》的三个版本,并结合新时期以来中国的舞台阐述进行研究,向大家展示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2019年排演版本中“人被困在望远镜”里的设计,认为和过往舞台上伽利略利用望远镜看世界形成对比,表现了当代的内省姿态。南京大学副研究员李茜报告题为《魏玛时期大众表演文化与<三分钱歌剧>》,提到《三分钱歌剧》与德国一种艺术形式卡巴莱之间的紧密而又特殊的联系,借此指出布莱希特“流俗”创作中的讽喻色彩。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张猛作了题为《从<母亲>的改编看布莱希特的创作》学术报告,从《母亲》的三个版本谈起,认为布莱希特的《母亲》加入了更多德国政治内容,但并未成为一种宣传戏剧。清华大学博士生舒梦在题为《作为消极抵抗的幽默与“弱主体”:布莱希特对“帅克”的改编》分析了布莱希特剧本《二战中的帅克》提出的“小人物面对强权如何生存”的命题和幽默作为一种抵抗类型,认为“帅克”用反英雄的方式重塑了马克思笔下的流浪无产阶级,从“弱主体”的角度反向置换了传统喜剧的功能。

第三场报告的主持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孙伊。第一位进行汇报的学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李明明,报告主题为《戏剧作为认识工具——对几个布莱希特戏剧创作关键词的思考》,她认为布莱希特戏剧工作下的主题是西美尔在大都会中提到的原子化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山东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冯伟作了题为《布莱希特早期电影实践和戏剧理论》的报告,他援引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和早期无声电影下冷静的表演,阐述了布莱希特对“姿”与“态”的独特理解。山东大学副教授陈琳作了题为《“陌生化”与“爱欲解放”的殊途同归——布莱希特与马尔库塞的从弗洛伊德到马克思》的报告,认为马尔库塞和布莱希特都在用审美寻找未来。她还介绍了当代德国剧场的政治性,在德国政治正确压力的夹缝中与政治、哲学划清界限。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谢明心以《辩证地反观自身:1922年与1953年版<夜半鼓声>》为题作了报告,从不同时期的两版呈现中发觉布莱希特对于自身的辩证审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最后一场报告的主持人是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编辑黄雨伦。第一位发言的是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吴宣辰,报告题目是《陌生化与社会存在的多重形式——以<屠宰场的圣约翰娜>为例》,他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详尽论述了布莱希特最重要的戏剧理论与社会存在的多种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谢俊作了题为《变形的悲欢与新人:布莱希特先锋戏剧<人就是人>与它的激进唯物主义内涵》的报告,从主体性理论谈起,通过对《人就是人》的分析,认为人在掉落的瞬间,其实就是悲剧塞入大量独白的地方。但人在如此剧烈的掉落运动中能否保有自身,依然值得分析。北京大学德语系讲师卢白羽发表了题为《道德与社会——论《四川好人》中沈黛的同情心与自利心》的报告,认为《四川好人》不单是一部喜剧,其中更是蕴含了道德层面的悲剧因素。最后一位发言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汪尧翀,报告题目为《爱欲与经济:<四川好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四川好人》深受阿里斯托芬反战喜剧的影响,其主题为爱欲彻底让位于经济权力,人全面异化为社会代偿性结构的功能环节。
‘
报告结束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马文室主任刘方喜研究员进行了总结致辞,对本次会议的成果表示了肯定,并且希望对布莱希特的研究讨论可以持续进行下去,这是对文艺理论和戏剧研究的极大丰富。与会学者还畅谈了参加这次会议的体会与收获。
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部分师生也旁听了此次会议。
(高子川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