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辑介绍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的学术集刊,始创于2018年,主要刊登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近代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书评、学术综述、学术访谈等。本刊致力于传承学脉、探索前沿,积极推进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入研究。本辑聚焦“书籍阅读视野下的近世中国文学”“《文选》研究新视野”“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明清档案与文学”四个深受关注的前沿课题;论文抉发精义,综述洞悉源流,既富开拓之力,复饶深湛之思。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感谢各位顾问与编委的大力支持,感谢范子烨、陈君、朱曦林、王霄蛟、王润英、刘明、都轶伦、裴云龙诸位老师为本辑组稿、编校付出的心血。本刊将不断围绕重要学术问题,开展深度交流,敬祈学界方家,不吝赐教!
目 录
书籍阅读视野下的近世中国文学
叶 晔 在文本中发现与认识阅读史
韦胤宗 中国古代文房类知识的生成及其在通俗阅读世界中的传播
肖亚男 三十年来明清女性阅读研究综述
王润英 书籍史阅读史对近世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开拓
徐佳贵 开山复觅路:重读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
王国军 寻常阅读中的历史侧影——何予明《家园与天下:明代书文化与寻常阅读》读后
裴云龙 深入日常的文献文化史——徐雁平《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读后
《文选》研究新视野
刘志伟、马婧、朱翠萍 “文选学”集成研究暨数字化平台建设展望
高 薇 二元对立的突破——《文选》异文的理解进路
(日)栗山雅央 近年日本的“文选学”研究
南江涛 考选学源流授初学门径——评徐华《历代选学文献综录》
刘 明 《文选》文献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趋向——新时代《文选》研究的学术瞻望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
曾智安 《二年律令·秩律》所见西汉前期礼乐机构及其职能演变——兼论“汉武乃立乐府”的礼乐建设背景
万紫燕、张世敏 拟古意而得于心——论李东阳拟古乐府的自然之声
孙菱羲 中国早期佛教乐舞、歌诗及散乐研究述评
明清档案与文学
安东强 档案中的清学史:戚学民《清史档案中的清代文史书写》评述
王 澈 清宫档案及其利用
朱曦林 档案利用与清代文学研究的新进路
王宣标 从“断明一代”到“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论《明史艺文志》收书体例的形成
内容提要
在文本中发现与认识阅读史
叶 晔
【内容提要】记叙性史料,是无关特定学科的常规阅读史研究的基石。但“读”是文学的基本行为之一,文学的阅读史研究,应尝试去思考自己学科的独有方法。在文本中发现与认识阅读史,提倡最大限度地使用已公布的存世古籍及其影像,有助于我们将实物书的核心价值,从印刷史中的“造物”,适当地转移至我们与古人共同拥有的实体“读物”,并引为逼近古人“读写实践”现场、书写情境文学史的重要抓手。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实现对文本的群体性落位,收束作家的阅读时空,定位阅读者的书籍来源,形成对作家之文学知识、观念、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并将这些认识转化为作家的创作、批评思想,不失为我们审视中国文学“读写转换”、探问中国特色的阅读史风貌的有益求索。
【关键词】实物书 作品群 阅读局限 读写实践 情境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房类知识的生成及其在通俗阅读世界中的传播
韦胤宗
【内容提要】从明代中晚期开始,各种民间通俗读物大量出现于书籍市场,形成了一个书籍出版的小高潮。在这些书籍的文字描述以及各类插图和其他图像材料中,皆充斥着书籍、画卷、文房清供等形象,或者描绘理想书斋的场景。这些文房类知识及其图像呈现,显示了明清社会有关书籍与文房用具的知识与图像在大众阅读世界中极为流行。这些文房类知识并非大众生活的直接写照,而有一个逐渐生成并向整个社会传播的过程。南宋末年陈元靓编纂的日用类书《事林广记》中即有“文房类”,元明之日用类书不断补充,同时又有画谱、通俗读物的插图等,刊印书物之图像,至晚明时期在通俗图文世界中形成蔚为大观的文房知识。明清时期的日用类书、图谱、小说戏曲等通俗书籍,收集文人学者关于文房清供的描述与形象,将其简化、改写、整合、分类,并刊印出版,使得原先专属于文人的知识可以进入一般城市平民家中。
【关键词】大众阅读 文房清供 日用类书 画谱 通俗读物
三十年来明清女性阅读研究综述
肖亚男
【内容提要】三十年来,学界在中国本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引介和深入理解西方阅读史理论,通过消化吸收、融合创造,使明清女性阅读作为专门研究迅速生长起来,并在近二十年里结出了数量可观的果实。本文尝试以学界对“明清女性读什么书”的关注为经,以成果发表时间为纬,呈现三十年来明清女性阅读研究的基本面貌。从成果数量上看,关于明清女性之《牡丹亭》阅读的论文和著作最具规模,其次是小说戏曲阅读方面。新近的一个现象是出现了对女性阅读特定正经正史经典(如《诗经》《史记》)的研究。
【关键词】明清女性 西方阅读史 牡丹亭
书籍史/阅读史对近世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开拓
王润英
【内容提要】书籍史/阅读史研究自20世纪中期诞生以来逐渐兴盛,又由于其跨学科的性质,如今已成为多个文史学科关注的前沿问题。文学和书籍史/阅读史研究有着深厚因缘,很早就参与其中。因此当西方学者将目光投向中国书籍和阅读世界,中国文学也同样走到前列并迅速发展。或因西方书籍史/阅读史主要研究古腾堡发明之后的印刷书时代,与之相对应的近世中国文学研究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根据罗伯特·达恩顿的“交流循环”理论,从书籍或文本的生产、流转到接受几个阶段对书籍阅读视野下的近世中国文学研究现状作述评、总结,可为书籍阅读视野下更长时段的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有效参考,并为书籍史/阅读史全球化转向提供中国式的新诠释。
【关键词】书籍史 阅读史 近世中国文学 研究理论 学科展望
“文选学”集成研究暨数字化平台建设展望
刘志伟 马婧 朱翠萍
【内容提要】本文就“新选学”理论自觉与集成研究的系统设计,当代“‘选学’集成研究现象学”与当代“选学”集成研究反思,文学、文化、文明新视域与“大文选学”等重要议题,展开当代“文选学”集成性研究的回溯、反思与展望,并结合数字化平台建设,尝试提出“大文选学”研究的十五项构想;从数字化平台在“文选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文选学”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与利用,以及具体构建、设计的内容等方面,系统论述“文选学”集成发展与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关系,提出“文选学”数字化平台的未来长期建设目标,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文选学” 集成研究 数字化平台建设
二元对立的突破——《文选》异文的理解进路
高 薇
【内容提要】南梁萧统所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其在历史传承中经历了辗转传抄与刊刻的过程,逐渐形成今人所见的文本形态。其间,在唐代出现两个极为重要的注本——李善注本和五臣注本。自《文选》付诸版刻以来,李善注、五臣注及合注等多种刊本流行于世。在校勘整理并刊刻《文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塑造了一种仅在二注关系当中思考《文选》异文来源的“二元对立”认知方式。这表现为人们往往好将《文选》异文的产生归咎于二注。然而近代以来,随着《文选》新材料的发现,仅凭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来思考《文选》异文来源,既不符合部分异文的实际情况,亦无法满足当下对《文选》的继承与学习的需要。突破二元对立的认知限制,将《文选》纳入更为广大的传抄、刊刻与编注的发展过程之中进行思考,方能更为准确地理解《文选》异文来源,探求《文选》的本来面貌。
【关键词】李善本 五臣本 二元对立 《文选》异文
近年日本的“文选学”研究
〔日〕栗山雅央
【内容提要】最近几年在日本国内的“文选学”研究方向陆续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种内容:第一,《文选》作品研究;第二,每个时代的《文选》学研究;第三,海内外接受《文选》的研究;第四,《文选》所收的作品翻译与其他。日本学界不但提到中国学界很少关注的题目,而且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与中国学界有所不同。通过对这些日本“文选学”研究情况的介绍,笔者希望促进中日两国“文选学”学界更多的学术交流,也希望能互相填补彼此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文选》 文选学 日本国内 现状
《二年律令·秩律》所见西汉前期礼乐机构及其职能演变——兼论“汉武乃立乐府”的礼乐建设背景
曾智安
【内容提要】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秩律》的职官记载显示出了西汉前期礼乐机构的整体框架。“外乐”“太祝”“祠祀”“太乐”等主要礼乐机构的职能演变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不同程度被削弱,且都有部分职能被整合进“乐府”机构之中。“乐府”成为汉武帝礼乐机构改制的集中方向和核心部门,这才是“汉武乃立乐府”的真正内涵。“汉武乃立乐府”与“乐府”本身的性质及西汉前期礼乐建设的核心任务有关。
【关键词】《二年律令·秩律》 汉武帝 奉常 乐府
拟古意而得于心——论李东阳拟古乐府的自然之声
万紫燕 张世敏
【内容提要】李东阳在乐府诗史上有承前启后之功。其拟古乐府以传承古诗遗意为目的,得之于心,发之乎声,拟古而能自创新制。他以史册旧事立义,另立新题,既摆脱了拟古乐府“题与义皆仍其旧”之弊,又能通过吟咏奇踪异事,在传承古乐府精神的基础上追寻古意,进而推行古道,辅翼诗教。拟古亦不必在文辞、体式上对古乐府亦步亦趋,只要能以辞达意,随意所止,则变化万千,终不离古乐府之正道。古意得之于心,发而为自然之声,所作虽为新调,却因与“和而正”的古乐精神高度相通,今之乐亦不失为古之乐。李东阳试图以拟古乐府打通古乐与今乐、治道与人情之间的鸿沟,开启了明中期复古思潮与真诗说的先声。
【关键词】李东阳 拟古乐府 古意 自然
中国早期佛教乐舞、歌诗及散乐研究述评
孙菱羲
【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文献的发现,学界开始对梵呗、佛曲等佛教乐舞艺术以及俗讲、变文等佛教文学投予极大的热情,由此引发了对中国早期佛教乐舞、歌诗及散乐的关注,在探讨其艺术构成、表演形式、表演群体和音乐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佛教乐舞和杂伎艺术的研究侧重于结合图像资料与传统文献来认识其表演形态,考察其源流经始,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有名目记载的佛教乐舞杂伎个案的研究仍嫌不足;佛教歌诗的研究则主要从歌辞体制和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其曲辞特征,在辞乐关系、音乐形态以及歌辞的政治文化内涵等方面则有待于细致、深入的发掘。有鉴于此,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所用文献材料的范围,从跨学科的视角对佛教表演艺术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具体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去观照佛教伎乐这一重要的宗教媒介和宗教实践,努力在这一研究领域形成系统的研究理论和通史性著述。
【关键词】佛教乐舞 佛教歌诗 散乐 百戏 文献范围 跨学科
清宫档案及其利用
王 澈
【内容提要】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的清宫档案,是目前中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的明清两朝中央国家机关和皇家生活的档案。保存着1067万余件清宫档案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占据了存世明清档案的半壁江山。本文简要回顾了该馆作为清宫档案管理机构的百年历程、馆藏精要,清宫档案社会利用发展脉络,以及清宫档案史料主动服务社会的编辑出版概况。
【关键词】清宫档案 内阁大库 档案利用 档案编辑
档案利用与清代文学研究的新进路
朱曦林
【内容提要】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与孔子壁中书、汲冢书并称为“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清代档案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和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于清代文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儒林传、文苑传及部分大臣传稿档案的出版和数字化,清代档案对于清代文学研究的价值也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在清代文学史、重要流派、重要作家、清代诗文、小说戏曲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但也应该注意到,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厘清存世档案及各版本的形成时间、对两传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并形成权威文献整理成果、重视清廷官方视域中的本朝文学史的建构,仍然是利用档案开拓清代文学研究新进路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档案利用 清代文学研究 新进路 儒林传 文苑传
从“断明一代”到“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论《明史艺文志》收书体例的形成
王宣标
【内容提要】殿本《明史艺文志》收录“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惟载明人著述”的体例“于义为允”。这种体例袭自王鸿绪《明史稿艺文志》,并无疑议,但并非王鸿绪所创。结合对《明史艺文志》纂修中先后形成的五种官方档案的考察,可知最先成书的尤侗《明艺文志》已经采用“断明一代自足成志”的做法,然《四库全书总目》对“其例惟载有明一代著作”的批评并不平允;其后,黄虞稷依据《千顷堂书目》改编成《明史艺文志稿》,收书体例未发生变化,都是在明代著述之后附补宋辽金元史志之阙者;熊赐履进呈本在《明史艺文志稿》基础上进行删削,明确只收“有明一代”著述,后为王鸿绪所承袭。
【关键词】《明史艺文志》 尤侗 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
来源:《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