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数字化时代的中华文学史料研究暨《中华文学史料》编委扩大会综述
 
 
 
 
 
 
 
 
 
2025年9月6日,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主办,河南大学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心、河南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的“数字化时代的中华文学史料研究暨《中华文学史料》编委扩大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华书局等机构的三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亮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指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中华文学史料研究范式的根本变革,注重将数字方法与传统考据方法相结合,既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又要坚守文学史料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指出,河南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复建,是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是巩固和发扬河南大学人文学科特色优势的需要,期待把研究所建设成一个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献保存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高水平学术平台。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卢伟强调了古籍整理工作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指出河南大学古籍研究所依托有百年历史的河南大学文学院,已形成以唐诗整理、《文选》研究、词学文献和元明清文集研究为核心的特色研究方向,希望研究所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
 
 
 
 
 
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蔡建东指出,中华文学史料研究正面临着一场研究范式、方法乃至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河南大学社科管理部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包括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在内的人文基础学科建设。
 
 
 
 
 
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新军介绍了河南大学文学院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队伍和工作情况,承诺文学院将全力支持古籍研究所的工作,期待得到各方指导与帮助。
 
 
 
 
会议围绕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古籍整理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等主题展开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才智分别主持主旨发言和学术座谈环节。
 
 
 
 
 
在主旨发言环节,陈平原(河南大学)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教育的转型,探讨AI对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所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文学史料学未来走向的深入思考。
 
 
 
 
 
关爱和(河南大学)认为大量史料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将对近现代文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应进一步将古籍整理成果和中华文学史料研究资源相结合。
 
 
 
 
 
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认为,应重点整理精品珍稀文献,加强影印与校点工作,并重视对民族文学文献的挖掘与研究。
 
 
 
 
 
张德建(河北大学)以明代传记资料为例,指出文献资料利用和编纂的困境及古籍整理体式的复杂性,强调文献阐释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文献整理基础上。
 
 
 
 
 
王宪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提出,应推进中国神话专题数据建设,助力神话的跨时空、跨地域、跨民族研究。
 
卢伟回顾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渊源、职能定位、发展历程及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情况,介绍了古籍研究所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祝晓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无意识的史料和有意识的整理”为主题,谈到近现代文学史料保存与整理的重要性。
 
 
 
 
 
韩高年(兰州城市学院)阐述了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文学史料研究在范畴、范式、转化发展及受众方面的四点影响。
 
 
 
 
 
张剑(北京大学)建议河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后,应加强顶层设计,承担起整理河南文献的重任,结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提升文献整理的时效性。
 
 
 
 
 
罗华彤(中华书局)介绍了中华书局在中华文学史料整理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所能提供的技术和数据库方面的支持。
 
 
 
 
 
在学术座谈环节,多位专家指出数字技术正在重构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范式。王卓华(河南大学)以清代诗歌总集数据库为例,指出团队组织与经费支持是突破目前瓶颈的关键,建议从河南方志入手构建特色数据库。
 
 
 
 
 
李飞跃(清华大学)从数字文献学概念入手,强调科学验证与平等获取经典、非经典史料的重要性。
 
 
 
 
 
孙超(上海师范大学)指出,小说研究是数字人文较为薄弱的领域,提出数字技术助力史料发掘、坚持人文研究主导地位等建议。
 
 
 
 
 
王贺(上海师范大学)探讨从文献学的数字方法走向数字文献学的理论构建,认为数字技术可重构文献学研究范式,推动学术大众化。
 
 
 
 
 
马燕(中华书局)表示,中华书局愿与各方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史料整理与研究。此外,学者们还就AI时代下文献整理与人文研究的定位问题,呼吁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应保持学术主体的批判性与创造性。
 
 
 
 
 
研讨会后,召开《中华文学史料》编委工作会,由兰州城市学院院长韩高年主持。主编刘跃进首先介绍了该刊的办刊历程和现状,指出其在海外华文文学等领域关注不足的现实短板,呼吁与会专家建言献策,提升刊物内容质量和学术影响。随后,各位编委围绕办刊历史、组织优化、稿源拓展、栏目创新、数字化传播及影响力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办刊策略方面,张剑、祝晓风强调,应加强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定期推送优质内容,提升传播效能。张德建认为,可结合“夷门问道”青年学者讲习班开拓优质稿源,深化与各高校合作机制。武新军建议,可通过征文比赛、设置奖项吸引优质稿件,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刊物知名度。
 
在内容建设方面,陈才智结合办刊历程,提出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王宪昭建议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口述史料等特色栏目,系统性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吴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认为,应重视栏目建设,逐步克服办刊困难,形成特色品牌。李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建议在组稿方面重视专栏文章的话题性,披露珍稀历史文献资料,刊发有学术价值的资料长编、校勘长编、年谱类成果,强化学术积累。王猛(西南民族大学)结合优秀集刊评选经验,建议明确办刊的进阶路径,持续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刊物编辑方面,张倩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稿件格式规范、审稿流程、栏目模块设置提出细化建议,强调须稳定基础保障,提升编校质量。马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应建立规范的来稿审核制度,严控学术质量与格式。刘郝霞(四川大学)认为,应规范来稿格式,明确编辑责任。多位编委还指出,可通过设立青年学者笔谈、志愿者培养、会议动态追踪等方式强化学术共同体互动,拓展刊物的作者与读者基础。
 
 
 
 
 
本次会议对新时代中华文学史料的系统性整理、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性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也明确了会刊《中华文学史料》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学会将着力提升会刊编刊质量,努力将《中华文学史料》打造成为文学史料学研究的新高地、新阵地,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构建中国自主的文学知识体系作出新贡献。
 
 
 
 
供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秘书处
 
供图: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大学中华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