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文艺学讲座”第三讲《美育: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成功举办

 
2025年9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优势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办的“文艺学讲座”第三讲《美育: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在文学所第一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主讲,首都师范大学姚文放教授,文学研究所高建平研究员、丁国旗研究员、刘方喜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卢春红研究员担任与谈嘉宾,文学研究所柏奕旻助理研究员任主持人。
 
 
杜卫教授立足我国当下的美育理论和实践现状,以“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这一命题为中心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讲解。杜卫教授强调,要理解美育的性质,就应当回到哲学家创立美学学科、提出美育理论的“初心”,回到美学美育的常识。美育是偏于感性的教育,其所保护和发展的感性是与理性相协调的感性,是包含了理性因素的丰厚感性。丰厚感性指的是人的个体审美素养,由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三部分组成。养成个体的丰厚感性是美育的目标,这种丰厚感性是使人实现道德成长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
在讲座中,杜卫教授对审美经验的涵义进行了细致剖析。他指出,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是一种偏于感性的情感体验,与普通的情感活动有所区别。审美经验具有情感性、超功利性、创造性三种特征,这些特征引申出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教育的三个基本意义,而基于审美经验的美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审美经验本身具有的育人价值。杜卫教授尤其关注美育的人文教育属性。在他看来,美育是基于受教育者进入审美经验状态、积累审美经验、逐渐养成审美素养的一种人文教育过程。之所以讲“基于”,是因为美育以审美经验过程为基础、以审美经验积累为核心。其中,“积累审美经验”指的是,美育需要让受教育者持续接受优秀艺术品和大自然的浸润,不断增强他们的审美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杜卫教授认为,美育在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方面最深刻的人文意义在于,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了人们审美的知觉、想象、体验方式,并由此塑造了他们的心灵。美育能够使学习者产生独特的艺术人文理解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其养成超越性的人生态度。
 
在与谈环节中,姚文放教授认为,杜卫教授对美育作出的“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这一定义是其美育理论探索不断深化发展的证明,而“丰厚感性”概念的提出则体现了其对美育理论建构的重视。这种理论建构是高质量的美学研究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就此,杜卫教授围绕美育命题与概念建构的一系列工作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美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建平研究员指出,杜卫教授提出的“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意在强调,美育并非简单地、孤立地传授美学教材上的知识性内容,美育需要渗透、浸润,需要在感性中对人格进行培育、建设。在当前情境下,开展人文教育需要以美感经验为基础,开展“趣味教学”,让“爱好成为最好的老师”,实现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关于“丰厚感性”,高建平研究员以“积淀”为关键词展开分析。在他看来,积淀的实质是经验的不断叠加与积累。人通过一次次经验的积累来形成新的经验,正是基于经验的积累属性,个体才能在丰富经验的不断积淀中逐步转化形成“丰厚感性”。高建平研究员十分赞赏杜卫教授近年来围绕美育理论进行的通俗化、普及化的书写工作,认为这样的工作有必要、有价值。同时,他结合文学所理论室的学术传统指出,我们应该珍惜前辈学者深耕多年后留下的思想资源与优良传统,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上往前推进研究工作,做出新的探索。
卢春红研究员着重阐释了“感性教育”蕴含的两层内涵及其对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感性”,并提出,这种理解在核心意涵上接近“丰厚感性”承载的意义。她同时指出,把审美经验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需要思考人文教育与审美经验之间的关系,而这两者的融合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人类教育内部存在的深层问题。卢春红研究员还分享了对于创造教育的思考,在她看来,审美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使个体获得宝贵的创造性。
刘方喜研究员主要围绕人工智能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同杜卫教授展开讨论。他指出,李泽厚等美学家过去提出的“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审美结构可以表达为数学公式等命题展现出对美学发展趋向的预见性。置身于人工智能时代,作为文科从业者的我们尤其需要思考如何从专业角度来应对AI的广泛应用。人文和科技之间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如何使AI更好服务于教育工作、美育工作,需要我们共同的探索和实践。
丁国旗研究员认为,杜卫教授的讲题涉及两个大问题,一是审美问题,二是教育问题,并且美学问题要归于教育问题。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者应当重视这两方面问题,首先使自身具备审美感知能力,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进而让自己的研究更“接地气”。丁国旗研究员指出,随着这些年对美育的体会越来越深,我们对文艺的教育或曰化育的作用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生命化的教育十分重要,它意味着教育要融入到受教育个体的生命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审美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快乐、美和价值,这恰恰是文学和美学要做的工作。
在讲座尾声,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研究员代表文学研究所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指出,本场讲座聚焦“美育是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根据美育的基本属性、关键特征和我国当下的美育现状,探讨了基于审美经验的美育具有的突出的育人价值,为当代美学美育理论建设提供了新视野、新框架。来自文学研究所理论室、马文室、当代室、《文学评论》编辑部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及院外师生共同参与讲座、开展交流。本次活动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张雅慧 摄影/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