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社会史视野下的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论坛”第12期成功举办

2025年9月17日上午,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登峰战略”网络文学与大众传媒新兴交叉学科共同主办的“当代文学论坛”第12期,在文学研究所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由文学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陈思主讲,并由其作以《社会史视野下的新世纪文学》为题的报告。文学所研究员田美莲担任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蔡郁婉、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与文学所研究员程凯担任与谈人。当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陶庆梅、杨早、副研究员费冬梅等参与讨论,当代文学研究室和相关科研人员参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论坛现场
 
 
 
论坛开始,当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田美莲,肯定陈思的新世纪文学研究对于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作为当代文学研究室传统的“当代文学论坛”对于当代文学独有话语体系建立的积极意义。文学所副所长张重岗研究员因临时工作安排未能出席,由田美莲代读致辞。在致辞中,张重岗副所长介绍“当代文学论坛”进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初心与使命,肯定了本论坛在文学的“破壁”、“立镜”,作为交叉学科的“桥梁”和“灯塔”、以及成为新世纪文学研究的“锚点”和“星图”等方面的意义。
 
主持人 当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田美莲研究员
 
 
在演讲中,陈思面对当下文学危机与自80年代文学的“向内转”等问题与现象,试图以“社会史视野”方法观察新世纪文学,并提出了自身对这一方法的理解,以及在没有“革命”这一可以借力的视野的条件下,重建“社会史视野”的要点与方式。对于新世纪的社会与文学(2001-2010),陈思以“大国崛起”来作出概括,尝试为新世纪文学做出视野的叠加与增能:认为在此“大国崛起”的社会背后包括了分税制改革、项目制、三农问题、城市化等因素,并进而形塑诸多文学作品与现象。同时陈思也表明,自己还存在时间分期未确定、分税制视角的阐释力、从社会到文学的阐释衔接等疑惑,希望得到与会者的意见与指正。
 
陈思副研究员在演讲
 
 
论坛气氛相当活跃。与谈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蔡郁婉副研究员肯定了演讲背后的气魄、关怀与意义,也从编辑角度提出,“大国崛起”背后各因素、文学与社会史间的衔接可以做得更为圆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丛治辰副教授建议可以加强文学和社会史间的有机联系,对社会史各要素可进一步讨论,以便达到更好效果。
 
程凯对陈思正在形成的研究框架与底层逻辑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是一个从对“革命史”挖掘转向“改革史”分析的尝试。正是这个“改革史叙事”的逻辑值得反思:这一区别于带未来目的性的“革命史叙事”的“改革史叙事”,它的最终发展方向是什么。程凯认为,陈思目前的研究只是一个论纲,未来成型的文章值得期待。
 
与谈人蔡郁婉副研究员
 
与谈人丛治辰副教授
 
与谈人程凯研究员
 
 
 
 
在开放讨论环节,陶庆梅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80年代受到广泛冲击,文学和社会的反映关系也随着崩溃,而“社会史视野”则可以帮助重建这种关系。杨早提出,“社会史视野下的新世纪文学”蕴含了探查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前提,因此,建议将影视剧、网络文学等文化文学样式纳入。费冬梅则认为,演讲的第三、第四部分,即“社会史视野”下的城市与乡土书写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话题。
 
陶庆梅副研究员在发言
 
杨早研究员在发言
 
费冬梅副研究员在发言
 
 
祝晓风对论坛对于当代文学与网络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作出肯定,认为文学研究应对社会生活与意识本身做出真切的研究,而陈思在这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范例。本次论坛在活跃而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
 
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