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与会专家合影
   
   2023年11月1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文学评论》编辑部承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三层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玉宏书记,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先后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江教授发言
   
   张江教授指出,从议程设计和邀请参会专家的情况来看,这是一次从学理上深入讨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学研究”的会议。举办这次会议,显示出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的政治责任感与学术感召力。诸位专家的积极响应,说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与尊重。他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在文学界带一个好头,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和推广做出应有贡献。
   
  
开幕式现场
   
   刘玉宏书记在书面致辞中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是在长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体系和实践范式,深刻地把握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论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论述,关于文化强国的论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论述,关于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国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的论述,关于“两个结合”的论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论述等等,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执行。《文学评论》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不忘初心,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回应国家重大关切,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作为学界公认的文学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一级学科顶级期刊,我们还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扬《文学评论》的特色和优势,使之成为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阵地,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发言
   
   蒋述卓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在致辞中指出,文学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作为引领全国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重地,率先开会,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也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囊括六大部分内容:1.提出文化自信理论;2.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价值体系振兴与民族伟大振兴联系起来;3.提出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理论;4.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的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对新闻出版、传媒传播、文艺文化、体育等作出重要指示;5.提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强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阐明文化强国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6.强调文明文化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其精神、方法贯彻到中国文学的研究之中,用以指导我们的研究和评论工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学者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安德明主持开幕式
 
   接下来,专家座谈会分组在文学研究所第一、第二会议室分组进行。
 
   第一组第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光兴研究员、李超编审主持,五位专家依次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光兴研究员、李超编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的发言以“第二个结合是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根本之路”为题,指出“两个结合”是一种标识性的提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发展。他认为,如何做到两个“结合”,有两点值得研究:一是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反思四十年来西方文艺理论无节制、无约束、无警惕泛滥的危害,主张立足传统中国文化、汉语哲学的历史实际来思考问题,做有思想的学问,说中国话。二是强调“两个结合”不是简单的回到中国传统,而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应当有一定的界限。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王一川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王一川教授的发言以“通向美感文心之境——关于中国文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题,从学科身份、学科辨证、学科路径、反思美感制度与溯洄文心传统、通向美感文心的未来等五个方面,结合美学研究来讨论中国文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
   
  
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
 
   暨南大学文学院蒋述卓教授的发言以“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深化中国文学研究”为题,他指出,深化中国文学研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现代文明新形态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必须有一个更加完备的中国文学通史;第二,通过深化中国文化研究,建立中国文化研究的概念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第三,加强文学教育和文学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格的培养与文化价值观关联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丁国旗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丁国旗研究员的发言以“文艺工作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题,从理论背景与时代意义、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文艺工作者要勇担历史使命等方面,对“新的文化使命”提法背景、内涵及其具体要求展开论述。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左东岭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左东岭教授的发言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接受”为题,传承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经典如何传播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接受。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其中值得称道的一个关键词是仁爱。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最好的抓手是经典。阅读经典、发掘经典、重构经典,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有效和必要途径。
 
   第一组第二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孙少华编审、吴子林编审主持,五位专家依次发言。刘玉宏书记全程参加了第一组下午的两场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玉宏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孙少华编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子林编审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傅道彬教授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傅道彬教授的发言以“文明的连续性与文学批评的历史传统”为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高度概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作为中华文明的首要特征,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意义。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流动犹如江河从未断绝,这种思想的连续性是文明连续性的前提,文学的连续性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现。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当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出发,在百年未有之变革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精神的延续。
 
  
   西北大学文学院李浩教授
 
   西北大学文学院李浩教授的发言以“新史料与古代文学的学术创新”为题,从新史料的类型、新史料与学术创新的关系、新史料如何助推古代文学的创新研究、初步结论与进一步推论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创新的新史料路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谭好哲教授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谭好哲教授的发言以“在‘第二个结合’中实现中华传统文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互成就”为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谈起。他指出,就古代文论学科而言,其成功的现代性转化需要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角度来看,它也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与古代文论的结合有助于这种化合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他讨论了两者如何结合、如何相互成就等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亚敏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亚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观探释”,她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文学研究的关系。相较于包含着物质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明显更为重视文化。文化概念中有很多新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定义为“根”与“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以后的中国文学研究中,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们,要在坚持中国“审美意识形态”的同时加上对“商品性”的关注,要关注文学和科技的关系,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和转化,要重视文学的交往性。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炎秋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炎秋教授的发言以“从四篇文献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意义”为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四篇文献的阅读为基础,在展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历程的同时,细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层次内涵。
   
   第一组第三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兰芳副编审、王秀臣编审主持,四位专家依次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秀臣编审、何兰芳副编审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永清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永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提高以问题为导向的文学研究能力”。他的发言主要包含四个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孕育、提出、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有关文化问题的代表性人物及论述;文化研究领域,以往有关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政治等问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如何才能做到学理化探究、大众化表达。他表示提升文学研究能力要以问题为导向,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学研究上的指导意义。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赵奎英教授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赵奎英教授的发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大文化观’研究”为题,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中国传统“大文化观”的内容概述、中国传统“大文化观”的具体内涵、中国传统“大文化观”的当代意义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大文化观”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大文化观”的当代意义方面,她强调,“大文化观”研究对新文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伟大的作品创造提供可资借鉴的指导,为当代艺术作品的批评提供一个评价标准,为大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一个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刘方喜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刘方喜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层面多角度研究”,他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多层面、多角度加以理解、研究和阐释。从哲学层面看,“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从文化基础理论层面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一种“大文化观”。从文化基础理论的历时方面看,要从“大历史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等角度,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文化观”。从文化发展理论层面看,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文艺基础理论层面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动中国文论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祝晓风编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祝晓风编审的发言题目是“和平性:《论语》中的优秀中华文化基因”。他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来重新阅读《论语》,能够有很多新的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这么真切,人类文化价值重建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急迫。“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当今国际风云变幻,国际社会迎来新一轮动荡的时刻,我们面对人类文明的未来,重新品读《论语》中这些富有智慧的论述是很有意义的,这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把握“两个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玉宏书记总结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玉宏书记参加了第一组的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出席这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学者表示欢迎,感谢专家们一直以来对文学所工作的大力支持。刘玉宏书记表示,听了第一组诸位专家的发言,醍醐灌顶、获益良多,与会专家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梳理和阐释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之后,文学所第一时间在全所范围开展了宣传学习活动,立即着手筹备这次研讨会。他指出,作为文学研究的国家队,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上,率先做好学习、宣传、贯彻、研究、阐释工作,努力将新思想践行到我们的文学研究当中来。这次会议只是一个开始,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设立专栏,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希望各位老师踊跃赐稿。刘玉宏书记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有一个丰富的文化积累过程,其孕育、形成是一个不断地创新、不断丰富和不断总结的过程。通过这次学术研讨,我们更加坚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二是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学研究;三是要深刻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四是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推动学科融合发展;五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总结、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构建中国学派;六是通过我们的文学研究提升服务党中央和国家决策的能力。
 
   
第一组发言现场(一)
 
   
第一组发言现场(二)
   
   
   第二组第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何吉贤编审主持,六位专家依次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编审
 
   
   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教授的发言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为题。她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理论建构和未来发展的规范。文学研究需要引入社会科学视野,反思既往“现代化”模式的西方中心特征,强调以中国为主体的现代化,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对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需要在长时段的连续性视野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来由和独特性,通过融合传统中国的“文”和“文章”概念来拓展既有的“文学”概念,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背景下重新阐释人民文艺,并将媒介革命与媒介创新的问题纳入文学研究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研究员的发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学研究”为题。他表示,“第一个结合”是我们的灵魂,“第二个结合”是我们的根。“第二个结合”是革命性的变化,对于如何回顾中国学术道路、如何看待当前文化中的新现象有决定性意义。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如何支撑着“四个自信”是当前文学研究界的重要阐释方向。“七个着力”关系到文化坚守与文化传播两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文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文学中出现两个新现象:回归现实主义、回归历史现场。这是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响应,对当前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的发言以“从背叛到和解:谈谈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题,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具体研究案例对于“第二个结合”展开讨论。她表示,五四新文学的生成建立在对于旧文学的革命之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较为强调新文学与传统的断裂,但事实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儒家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一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仁爱价值、君子人格等在儒家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样存在。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会导致文学研究中的遮蔽与盲视。她以巴金的非虚构文类为例,指出巴金在《家》所体现的革命性态度之外,其实与传统家族有着深刻的联系,《随想录》也更接近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而非卢梭式的《忏悔录》。只有重视传统的作用,才能发现文学中更为丰富的面向。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吴俊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吴俊教授的发言以“文学研究的新面向和学科建设的新站位——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会”为题。他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学研究在总体方法和技术路径两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当前文学研究工作的主线是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中国现代左翼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贯通。一方面,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通。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需要与古典文献学贯通,形成成熟规范的学科模式,避免古今割裂;古典文献学也需要拓展现代边界、纳入现代技术手段。另一方面,要做到中国与世界的贯通。例如,随着文学场域的具体情境发生变化,作家的国际流动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他还以在工科院校展开创意写作教学的经验为例,讨论了文学研究如何面对多维媒介文学生产的挑战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的发言以“赓续‘京津冀’文脉谱系,积极建构‘大京派’文学”为题。结合在北京郊区和雄安新区的调研经验,他提出:第一,要盘活京津冀的丰厚历史文脉,充分挖掘燕赵文化传统;第二,要重视文化认同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既要保留文化的丰富性和个性,又要建设更高的文化认同。第三,要在京津冀一体化视野下重构“京派文学”,将燕赵文化的历史传统和老舍、孙犁、王蒙、铁凝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丰富创作结合起来,建设一个气象磅礴、立意高远、既有古风古韵又具有世界性的“大京派文化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教授的发言以“现代性、中国化与当代文学的文化逻辑”为题。他从当代文学不断延伸的特性说起,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他指出,以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当代文学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篇章,各种文学事件、现象和思潮中贯穿着现代性与中国化二元逻辑的互动。“第二个结合”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正是对这种现代性与中国化关系的提炼与总结。连续性和创新性、本土性和包容性两组概念之间的呼应与回响,让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充满希望。
  
   第二组第二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重岗研究员、刘艳编审主持,三位专家依次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重岗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艳编审
 
   
   南开大学文学院罗振亚教授
 
  南开大学文学院罗振亚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赓续传统 重振印象批评”。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次重要论述,对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指引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的文学批评需要克服学术体、系统化文章一家独大的弊端,激活传统印象批评的生命力,但同时也要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对此,需要做到:第一,发现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充分激活性灵说、气韵说等古典批评资源,从当下文化语境出发,古为今用;第二,进一步去除思想偏见,使印象批评和学术批评和谐共生;第三,强化文学批评中的感悟与心性,突出个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他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既要学习贯彻,也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第一,围绕着“五大特性”,要认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西方祛魅。第二,要把政治学习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在政治学习中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和胸襟意识,超越原有的学科界限。第三,强化对于中华文明统一性的认识,避免研究中过度碎片化的倾向。第四,要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联系起来理解,坚持胸怀天下,以中国经验为世界问题提供方案。第五,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系统观念,我们应当以“大文学观”统合书面文学研究和民间文学研究,使之共同充实发展民族文学宝库,充分发挥文学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他表示,第一,民间文学的故事学研究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密切相关。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学研究者更应该思考如何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第三,当前的文学创作要反映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反映当代的新人新事。第四,他以中国民间故事“灯芯姑娘”的世界传播为例,提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世界意识,在世界舞台呈现中国故事时需要注意价值观的差异,发扬其中与世界文化更具相通之处的故事。
  
   第二组第三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莹研究员、范智红编审主持,四位专家依次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莹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智红编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白烨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白烨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新的文化使命与新时代文学的新作为”。他首先讨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艺论述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了习近平文艺论述中的一些要点:文艺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心环节是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要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推动文化繁荣;文艺作品要赓续中华文脉,负载中国精神;文艺家要修身养性,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要力戒浮躁、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等。他表示,文化繁荣的前提是创作活跃,文学是文化繁荣的源头活水;新时代就是大时代,文学研究者要牢记“国之大者”,不仅要着眼于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还要具有宏阔眼光和时代责任感,为造成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作品、造成有利于优秀作品产生和传播的文学氛围而努力。
  
  
   湖南大学文学院谭桂林教授
 
  湖南大学文学院谭桂林教授的发言以“从民族形式重建到人类共同体构想”为题。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讨论均涉及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前者是对后者的发展。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注重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但也要剔除传统中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不相适应的部分。他以自己长期从事的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研究为例,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传统底蕴,天人合一、天人共生、众生平等的观念等儒家和佛教观念可以对于当下人与人的伦理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延玲编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延玲编审的发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学年鉴编纂理念”为题。她表示,《中国文学年鉴》作为国内唯一一本覆盖从创作到研究的大型年鉴,从创刊之初就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当前中国与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群众有了新要求、新特点。为了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文学创作和研究需要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提供内在底气。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新一期《中国文学年鉴》一方面选入大量普通劳动者的作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丰富精神内涵和自我表达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力争发挥办刊主动性,选出能够代表国家文学水平的高质量作品与研究,全面展现新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成就与风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田美莲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田美莲研究员的发言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文艺经典化生产”为题。她表示,经典本身是一个不断建构与强化的过程,跨文本的改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她以三部作品为例,指出激活红色经典的现代性、展现现代化历程中的女性力量、构建人类精神情感的共同体构成了在新媒体时代实现经典跨文本成功改编的三条路径。我们需要在传统、现实、未来的视野中探索经典建构的多种可能性,充分展现时代精神与时代气质,使经典改编既基于主流价值观的辐射,又有着独特的审美形态,更好展示人类文化景观的立体多元性。
 
       
第二组发言现场(一)
 
第二组发言现场(二)
 
  
  (撰稿人:赵培、罗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