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江南文化与近代学人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城市学院成功举办
 
为深入探讨江南文化对近代学人学术思想谱系的塑造机制,发掘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实现地域文脉的创造性赓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性发展,6月7日上午,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主办、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江南文化与近代学人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城市学院综合楼三楼大会议室开幕。
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涧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卫中,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王达敏、孙之梅、左鹏军、胡全章,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办公室主任崔静雅,江西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古籍出版中心)主任、副编审陈骥与我校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江南文化与近代学人学术。本次开幕式由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国安主持。
 
开幕式
黄涧秋首先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我校正式成立“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依托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围绕“江南人文经济”“江南文化赋能”等核心研究领域,深入开展江南文化系统性研究。他强调,在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必将推动江南文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传承发展江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关爱和在致辞中回顾了学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对各高校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寄语青年学者积极投身近代文学研究,共同推动学科繁荣发展。
 
饶望京表示,苏州作为江南文化发源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学术名家。本次会议旨在系统梳理江南文化发展脉络,深入总结历史经验,为构建中国文学知识体系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马卫中在致辞中指出,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其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他强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唯有创新方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期待中国近代文学学会能够持续举办系列学术活动,通过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江南文化研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主题报告
开幕式后,大会进行了两场主题报告。
上半场报告由河南大学文学院胡全章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文学院孙之梅教授在其《柳亚子“南社史叙述系列”的盲区》研究中,对南社这一近代重要文化团体进行了深入剖析。她指出当前学界对南社性质存在认知分歧,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史实疏漏、叙事视角局限等问题,特别强调需要重新审视南社在文学革命与社会变革中的独特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在《桐城派在晚清民国的命运》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桐城派的发展脉络。他从军事组织形态、现代化实践路径、文学理论创新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曾国藩军事学者集团在传统学术转型与现代性建构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变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下半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思清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就《钱仲联先生的近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展开探讨,他指出钱仲联先生是近代文学研究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过渡转换进程中一位个性鲜明、贡献卓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者,他的学术方式与研究方法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苏州大学文学院马卫中教授以《晚清武昌的官僚诗群:以张之洞为中心》为题,结合张之洞个人经历介绍晚清历史背景,探讨晚清诗风流变过程。李思清总结了两位老师的报告,高度评价了钱仲联先生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指出钱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分组讨论
下午,大会进行了两场分组讨论。
第一组学术研讨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程华平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利民教授担任评议人。昭通学院人文学院艾钊老师以阙园和松海为考察对象,通过李根源寓居苏州期间的文化活动,深入剖析了这位近代学人与苏州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董俊珏副教授提出近代诗歌研究体系的建构是由以陈衍和钱仲联为主的几代学人接力完成的,以江南地域为观察视角,完整呈现了近代诗歌在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双重维度上的演进历程。宁波工程学院高磊教授着眼于姚培谦与沈德潜的诗学交往,深入探讨了清代诗学中"尊诗教"与"尚性情"两种理念的辩证关系。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高石老师聚焦吴派诗经学研究,指出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学者以苏州为中心,以“崇汉学、重训诂”为特色,形成了与宋学对峙的学术体系。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高明伊老师通过对“吴声”与“吴歌”的辨析,揭示了二者在音乐功能与传播方式上的本质差异。河南大学文学院关爱和教授以刘师培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其从革命活动到学术研究的人生轨迹转变,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复杂选择。苏州大学文学院李晨副教授系统考察了钱仪吉对“秀水派”宋调诗风的传承与发展,强调了钱仪吉在诗学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李文老师以沈德潜《古诗源》为中心,深入分析了其在构建格调派理论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南通大学李秉星副教授通过对徐灿诗词中江南地理意象的解读,展现了其身为清初文人的“移民心态”。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李香月老师围绕“南社人与胡适的白话诗之争”展开,从白话能否入诗、格律与自由、蕴藉与尚实、内容与情感之争四个维度,指出南社相关理念和创作不应被新文学史遗忘。赤峰学院李景梅副教授通过对《时务报》侦探小说译介情况的考证,为理解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点评总结中,赵利民教授表示,本组发言主要分为诗学的传承与创新和报刊类的研究。他逐一对各位学者的汇报进行点评,肯定了各位学者的研究与分享,也对其提出了恳切的建议。

第二组学术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马昕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耿传明教授评议。耿传明教授指出江南文化与个人主义的关联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总结了以包天笑为例的江南文化才子的特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思清认为王韬《礼记集释》稿本既是后人了解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获得“本土支持”的实证,也是研究王韬的重要史料。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向阳指出金天羽在“唱歌集”编选及创作实践中以多重身份表达的革命思想、教育思想和文学思想。苏州工学院李亚峰教授通过分析吴大澂为前辈潘祖荫绘制的行迹图《藤阴书屋勘书图》,指出其流行具有重要的绘画史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图书馆副馆长刘和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江南文化对徐乃昌所编闺秀词总集及词人创作的影响,揭示其江南文化镜像价值与徐乃昌对清代词学复兴的独特贡献和传承并弘扬江南文化的重要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马昕指出黄遵宪将传统的用典技艺与新时代的思想追求相结合,为清诗塑造了独特而自足的特质。他还提到将“新派诗”导入“中体——西用”的思维框架存在一定的思想风险。上海大学文学院王春老师分析了晚清社会转型背景下,幕府酬唱这一文化现象中诗人游幕动机、酬唱主题、宴集书写及诗风等方面的嬗变。山东警察学院专业基础教研部王双腾老师指出了“札记小说”从酝酿到消亡的演变过程对于今日我们打通中西的警示意义与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武迪提出近代作家常将戏曲作为表达政治理念、传播民族思想等的“工具”,并指出杨子元的《新西藏传奇》就是一部戏曲形式的议论文。聊城大学文学院郭建鹏副教授指出江南士绅家族参与近代台湾治理及经验的代际传承,对秋瑾革命思想的影响及其在台湾治理史、传统精英经验转型等方面的价值。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叶杨曦副教授通过讲解近代日本社会精英阶层的永井久一郎多次在华停留时撰有的汉诗,及诗中反映的较为繁盛的国际商贸、人物特质、在与脑海中汉学前辈的对话中体现的壮志难酬的愁绪等内容,更好地发挥诗才、促进汉诗发展。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殷虹刚副教授则讲解了浒墅关地名沿革、诠释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及其在江南市镇中的典型性。耿传明教授对此次研讨做总结评议,他肯定了各位老师对江南文化的研究价值并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江南文化。
 
闭幕式
闭幕式上,左鹏军教授就本次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他从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发展脉络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江南文化作为开放性文化样态在苏州地区的独特表现。他特别指出,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其文化形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他强调,本次研讨会所探讨的学术论文各具特色,既展现了与会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启示。他鼓励青年学人继续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不断获得学术成长,并期望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和苏州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发扬纯粹的学术探讨学风,继续研究“江南文化与近代学人”这一广阔而深邃的论题,为江南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关爱和教授为此次研讨会做闭幕发言,他高度评价了研讨会的成果,指出通过今天的研讨进一步推动了江南文化的研究,希望未来能举办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的研讨会,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发展江南文化。

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会议不仅深化了学界对江南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认知,更搭建起开放包容的学术对话平台。与会学者以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火花,借智慧交融凝聚学术共识,共同勾勒出中国近代文学未来发展的清晰图景。守正创新,薪火相传。此次研讨会的丰硕成果,既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与江南文化研究注入全新活力,也为构建江南文化与近代学人学术思想体系贡献了更多智慧与力量。
 
代表学生参会感想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非常荣幸可以参加此次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江南近代学人对江南文化发展的贡献,感受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我也将向各位优秀学者学习,借助苏州的地理优势以及苏州城市学院的平台,不断学习江南文化,为江南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24汉语言文学一班周叶菲
江南文化与近代学人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让我深刻认识到,江南文化是 “景” 与 “人” 的交融,是 “城” 与 “魂” 的共生。那些曾让我沉醉的园林、街巷、古迹,不过是江南文化的外在载体,而真正滋养我们的,是孕育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是历代学人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的研究、他们的思想,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江南文化的浩瀚海洋,让这片土地始终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让江南文化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得以延续与发扬。——22书院文科基地班汤景程
 
 
来源:苏州城市学院 校园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