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25年7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学工办主任苏鏐鏐带队,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一行17人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并参观社科院重点实验室。上午10点,在文学所第一会议室召开了“‘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座谈会”,就项目落地展开对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高等教育处“一部六院”项目联络人冯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重点实验室工作处处长王维,文学所党委书记、所长、社科院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国旗,副所长单继刚、张重岗,科研处处长李超,科研处副处长、社科院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张媛,以及数字信息室赵薇、程宁,比较文学室王蓓、王雨童等研究人员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文学所副所长单继刚主持。
 
单继刚对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此次合作是落实教育部与中国社科院等六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协同育人战略的重要实践。  
尚必武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百年历史与学科实力,强调其特色是数智外语、跨媒介叙事、跨文化传播、古典学与文明探源等,在语言数据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等领域尤有积淀,也将着力布局数字人文。在“一部六院”合作框架下,上海交通大学将与社科院协同打造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数字赋能的外语跨学科协同培养,包括贯通式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双导师制”科教融合特色班,大学生暑期学校,实验室数据资源共享,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打造“教研共生”师资矩阵等具体措施。希望可以推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样板模式。
冯明指出,“一部六院”项目是教育部联合中国社科院等六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推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打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源壁垒,面向基础学科拔尖2.0计划的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学科领军人才。自2024年起,中国社科院包括文学所在内的24家研究所和社科大成为首批合作单位,共与30家重点高校签署69份合作协议。院里高度重视“一部六院”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科研联合攻关”“双导师制”“实验室共建”等培养模式,希望院属单位大胆创新,吸引更多人才。人事教育局将在沟通和人员制度方面做好支持。  
随后,王维向来访嘉宾介绍了社科院实验室体系的独特优势。近些年来院里高度重视人文社科实验室工作,全院热情高涨,正在打造实验室集群,已建设包括科技考古实验室在内的十家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文学、法学、社会计算等一批孵化实验室,覆盖了经济、社会、人文等多个面向。上海交通大学在双方均具优势的学科方向上如大数据、数字人文、AI人才培养、跨学科研究等等,均可与社科院实验室展开密切合作。
张重岗介绍到,作为首批开展“一部六院”项目的院内单位,文学研究所高度重视该工作,目前已与三家大学签约,与九家大学积极接洽。上海交通大学是文学所开展“一部六院”项目的第一批合作单位,双方的合作范式将成为良好示范。未来可以从三方面有所推进:传统文学研究与数字技术融合,开展文本挖掘;中国叙事学与国际传播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人才培养与政策支撑联动,拓展多层次教育模式。相信通过“双导师制”、专题研修班等方式,可以加强青年学者交流对话,在运用算法研究文学经典及其多语言译本等方面促进文理交叉融合。
赵薇介绍了文学所数字人文与计算批评实验室同上海交通大学的具体合作进展,包括前期走访并协助外语学院申报“数字人文导论”微专业课程,在指导学生联合科研攻关、实验室互开放、数据库和API互通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王蓓副研究员介绍了比较文学研究室的总体情况,在跨学科研究、中日研究、跨媒介研究方面均有特长,可以在未来与上海交大寻求合作。
丁国旗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为双方合作拟定的系统性规划,并对尚院长率师生诚意满满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文学研究所作为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文学理论、比较文学、数字人文等领域的深耕,对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兴交叉方向非常重视,由此双方具备可以直接对接的基础。“一部六院”项目为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期待通过联合培养、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我们还将在如何满足国家需求,特别是向应用对策的转化方面多加探索,共同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科教融汇”样板。
最后,三位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做了即席发言。他们对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学习表示期待。正如从上次讲座学习到的,无论是数字人文还是跨媒介、国别的比较文学,合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基于工具理性的科学方法,更促使我们思考究竟应该将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和新型方法论纳入对传统学科的学习中来。
 

上海交通大学师生走访社科院重点实验室
7月1日下午,在科研局重点实验室工作处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一行参观了位于社科院大学良乡校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语言学重点实验室。
由科技考古实验室张红燕、王刃馀主任亲自陪同,上交大师生走进科技考古方舱,近距离了解了墓穴遗址挖掘及采样工作。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纺织考古、环境考古等特色子实验室,工作人员分别结合自己的核心设备、标本资源和工作场景,为团队耐心讲解了动物遗存分析及家畜驯化进程、植物考古浮选技术应用与农业起源研究、冶金遗物研究与古代治铁工艺、织物品遗迹成分分析与样品保存、古环境重建方法与人地关系等生动有趣的知识。在纺织实验室,师生们亲眼目睹了研究人员对百余年前孙中山就职时穿着制服几十年如一日的修复过程,这一幕给参访者带来极大震撼。
 
在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团感受到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魅力。熊子瑜主任介绍了语言实验室由始建于1925年的北京大学语音乐律实验室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历史沿革。当下,实验室依托数据驱动和相应技术支撑,重点开展语音科学、认知语言学及语言智能相关研究,涵盖了儿童语言发展评估和老年语言能力研究等民生课题,为教育康复等领域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其后,完权副主任就下属认知心理语言学子实验室的脑电和眼动设备的应用做了现场讲解,关越研究员向大家详细展示了语言资源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正在建设的国家语料库和西夏文平台的功能与设计思路。最后,尚必武院长与熊子瑜、完权主任就未来的合作可能进行了亲切交谈。
 
在返程途中,上海交通大学师生纷纷表示此行收获丰富,意义重大,让书斋中的学子切身感受到了一线学者的实践热情和专业精神。此次访问不仅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一部六院”框架下的战略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也开创了国家级科研机构与顶尖高校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共同探索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供稿人:王雨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