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为生态艺术学建构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深刻的现实意义。生态艺术学建构研究是艺术学理论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生态艺术与生态美学几乎同时起步。当前,生态艺术创作实践在全球蓬勃发展,生态美学日趋成熟,艺术学也独立成为门类学科,但艺术学尚未及时回应生态艺术及其批评,尚未自觉进行生态转型,因而建构生态艺术学势在必行。艺术学的总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论”,即艺术学的元理论、艺术学核心领域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论,与此相应,生态艺术学的研究内容应当包含生态艺术学元理论、生态艺术学核心领域论(生态艺术理论、生态艺术批评、生态艺术史)、生态艺术门类论(主要包括生态音乐学、生态舞蹈学、生态戏剧学、生态影视学、生态美术学等)、交叉学科论。
关键词:生态艺术;生态艺术学;生态艺术学元理论;生态艺术学核心领域论;生态艺术门类论
德国学者马克斯·德索( Max Dessoir,1867—1947)于 1906年出版了专著《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一百多年来,艺术学的思路、框架、内容和学科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变化都不是根本性的。我们这里尝试创建的生态艺术学则可能意味着艺术学性质的根本变革。
生态艺术学可以简明地描述为“艺术学的生态转型”,其内涵可以界定如下:旨在拯救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借鉴生态学思想观念和基本原理,以生态艺术为核心研究对象,以艺术学的总体框架为理论参照的新型艺术学。这个定义包含了生态艺术学的思想主题、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和理论思路。截至目前,国际范围内极少题为“生态艺术学”的论文或著作[1]。正因为如此,我们将致力于生态艺术学的创建。为了更好地推进艺术学学科建设,创造艺术学的中国话语,本文尝试探析生态艺术学的建构思路与整体框架。
一
生态艺术学的基本宗旨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促使人类从各个方面反思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人文学科侧重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反思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生态语言学等新型学科应运而生。在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根本弊端的基础上,有识之士高瞻远瞩地指出,人类要想可持续地生存发展,就必须超越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开始了生态转型。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则以其特有的艺术敏感性,用艺术的方式关怀生态危机,借助不同的媒介表达生态意识或生态思想观念,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生态艺术作品,包括生态诗歌、生态小说、生态绘画、生态音乐、生态建筑、生态舞蹈、生态摄影等等,为生态艺术学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2]这是我国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也是我国学者进行生态人文学研究、进行自主知识创新的难得机遇。艺术学是人文学科的一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人类的文明整体上正在发生着生态转型,那么作为文明整体一部分的艺术学发生生态转型也就势在必行。我们固然可以在原有艺术学的框架中研究生态艺术,但总是捉襟见肘,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格局。生态艺术学的创建有助于克服这种学术窘境,以便更加有力地推动和引领生态艺术的自觉发展。理解生态艺术的特性,促进生态艺术的发展,就是建构生态艺术学的根本目的。
二
生态艺术学的学科框架
尽管艺术学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其学科框架尚未完全统一。特别是2011年艺术学在我国独立成为学科门类,学术界对于艺术学的学科框架与设置进行了很多探讨,固然已经达成了较大共识,但严重分歧依然存在。其实这是学术研究的常态,因为任何学术问题总会存在争论。正是出于这种宽容的心态,我们在充分借鉴艺术学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3],将艺术学的总体内容概括为“四论”,即艺术学理论、艺术研究领域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论。下面就按照这个思路来构建生态艺术学的学科框架。
(一)生态艺术学理论
学术界经常混淆的两个概念是“艺术学理论”与“艺术理论”。其实,这两个术语的内涵差别很大。“艺术学理论”是“关于艺术学的理论”,是就“艺术学”这个学科而言的。按照艺术学从诞生至今的发展历程,“艺术学理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艺术学与美学的区别:为什么要将艺术学从美学当中独立出来?艺术学的创立者德索就是这样做的。其次,它要回答艺术学与文学的区别:为什么要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这是2011年艺术学在我国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的学理根据。在阐释学科独立合法性的基础上,“艺术学理论”还要回答艺术学的学科特性、思路和整体框架,艺术学在国家学科体系和学位目录中的位置与设置,比如《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相对于2011年艺术学科门类的五个一级学科设置利弊得失何在,等等。
根据上述的理解,生态艺术学理论要回答建构生态艺术学的必要性是什么,生态艺术学的学理根据是什么,生态艺术学的整体框架和理论思路是什么等。我们正在撰写的“生态艺术学”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正面回答。
(二)生态艺术研究领域论
德索在建构艺术学的时候将之称为“一般艺术学”,此后不久,乌提兹出版了两卷本的《一般艺术学基础原理》(1914年、1920年),从而将“一般艺术学”这个说法固定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李心峰主编的《艺术学核心素养》的第二编就是“一般艺术学学科群”[4]。我们知道,“一般”是与“特殊”相对的,而“特殊”指的是特殊的艺术门类。所以,“一般艺术学”的目标是研究艺术整体,通常被区分为三大研究领域,即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这三大领域其实是艺术整体研究的三种方式,分别是理论思辨,针对艺术所做的评论,对艺术的历史研究。与此相应,生态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如下三个。
1.生态艺术理论,即对于生态艺术的总论,其首要任务是明确地给“生态艺术”下定义。我们认为,生态艺术就是关怀生态危机和人类文明前景、借助不同媒介来表达生态意识和思想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借用黑格尔著名的理论命题“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5],生态艺术可以简明地概括为“生态观念的感性显现”。正因为如此,生态艺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型的“观念艺术” [6](conceptual art)。生态艺术观是反思和批判现代艺术观的结果,其理论思路可以概括为从“美的艺术”到“生态的艺术”。18世纪时,巴特和康德所提出的“美的艺术”的概念不但将艺术从手工艺中区分出来,而且还将艺术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为“艺术的独立”和“艺术的自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世纪的黑格尔则更进一步,不但将艺术等同于美,而且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由此获得了神圣的光环。20世纪 70年代,米克将生态学作为解释实在的模式,在借鉴生态学和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反思和批判了康德与黑格尔观念论哲学框架中的艺术观念,进而提出了有别于“美的艺术”的“生态的艺术”,即基于生态实在之真、与自然形式和过程一致的艺术,从而在根本上将人类及其艺术创造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初步化解了“艺术对自然”的二元对立。这个理论思路将促使我们从生态的角度重新探讨艺术模仿、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趣味等基本问题。
2.生态艺术批评,即对于生态艺术的批评或评论。生态运动在20世纪 60年代兴起之后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文学批评领域于 1978年正式诞生了生态批评( ecocriticism),然而其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生态的文学批评”。此后,生态运动又逐渐影响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绘画、雕塑、装置)等其他艺术门类及其批评,使国际上相继产生了相关的门类生态艺术批评。它们都与最先产生而且最为成熟的生态批评有着一定的关联,是针对各门艺术的独特性而提出的相对独特的生态批评话语。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整体性的“艺术批评”与具体门类的艺术批评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从表面来看,艺术批评总是针对具体的艺术作品而展开,但无论各个艺术门类的差别有多么大,既然都被视为“艺术”,那一定具有艺术的共性。所以,艺术批评的真正含义是“艺术共性批评”,是对艺术理论的合理延伸。除此之外,生态艺术批评还要探讨艺术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的关系,从而走向“生态艺术批评学”。
3.生态艺术史,艺术史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学术领域,它试图将艺术品置于其历史时期当中进行研究,探讨何人在何时、何地、出于何因创造了特定的艺术品。研究艺术史可以让我们理解文化,培养历史思维,从而与艺术理论密切配合,形成“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健全思维方式。生态艺术史(Eco Art History)将致力于发掘生态艺术家的生态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独特的表达技巧,考察生态艺术从兴起到逐步壮大的历史过程。在整合各个门类的艺术史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借鉴历史哲学的理论资源来建构“生态艺术史学”,进一步探讨生态艺术史的建构原则等问题。
(三)生态艺术门类论
人类的艺术种类很多,中国古代艺术通常有文学、绘画、书法、舞蹈、戏剧、园林等。西方艺术门类也很多,黑格尔的《美学》依次探讨了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歌,五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现代艺术体系”[7]。正因为客观地存在着不同的艺术门类,与“一般艺术学”相对的“特殊艺术学”随之产生,用于研究各个不同的门类艺术。我国 2011年独立成门类的艺术学包含的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涉及的艺术门类艺术学有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影视学和美术学等。2022年 9月正式颁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 2022年)》涉及的艺术门类有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等,与十年前相比,多出了戏曲、曲艺和书法,三者均为中国特色突出的艺术门类。有学者在“特殊艺术学学科群”的名称下将艺术门类划分为造型艺术、演出艺术、语言艺术和映像艺术等“四大家族”共计 17种 [8]。无论艺术门类的划分标准差异多么明显,但毫无疑问的是,对每一种艺术都可以从理论、批评和历史三方面进行研究。从国际范围来看,生态音乐、生态舞蹈、生态戏剧、生态影视、生态美术、生态摄影等艺术门类都已经产生了数量不等的作品,有的艺术门类甚至产生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比如“生态音乐学” [9](Ecomusicology)。此外,生态戏剧理论与批评、生态影视理论与批评也都产生了数量可观的论著,为建构“生态戏剧学”“生态影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生态艺术学尚处于草创期,合理的思路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所以,我们设想的生态艺术门类论首先叙述艺术史,进而概括艺术批评,最后提炼上升为理论,从而构建出相应的学科。鉴于生态艺术各个门类的发展不太均衡,笔者只能暂时选择生态艺术发展得较好的艺术门类来讨论,以后寻找机会再行补充。
1.生态音乐学
弊端的显现及作曲家社会责任感的增强,生态音乐在世纪之交以来的专业创作领域呈现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以传达生态思想为己任的作曲家,西方的作曲家有谢弗、亚当斯等,中国的作曲家有谭盾、王宁、秦文琛等。生态主题的音乐作品和作曲家在创作观念中的环保意识,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其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时代印记的音乐现象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为生态音乐批评的开展及生态音乐学的确立提供坚实的作品基础。生态主题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内在情感,而是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融进丰富的音响之中,在音响材料、形式原则、创作技法等层面均有明确的生态主题设定。生态音乐尤其是大型的管弦乐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挣脱传统调式音乐的束缚,走向实验性音响的趋势。生态音乐学在中西方均有建树。《格罗夫美国音乐词典》设立“生态音乐学”词条,英国学者艾伦(Aaron S.Allen)和达维( Kevin Dawe)共同主编了论文集《生态音乐学的当前发展方向:音乐、自然、环境》,汇集了22位学者撰写的 20篇文章,从生态学、田野作业、批评及文本等四个方面探讨生态音乐学的理论建构,展现出该学科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10]。艾伦早在 2011年就独立撰文《生态音乐学:生态批评与音乐学》,探讨了生态音乐学与生态批评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生态批评是生态音乐学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理论背景,“生态音乐学不是生态的音乐学,而是生态批评的音乐学”[11]。在目睹了气候变化、物种消亡、森林砍伐、污染加重、过度开发等行为所带来的严重问题之后,很多领域的学者都在探索原因及解决方案,那么音乐学研究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艾伦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生态音乐学研究中的6个问题:音乐学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音乐学在人类的福祉和生存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自然是如何影响音乐的?关于人类、其他物种、建筑环境、自然界、建构的自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音乐研究能告诉我们什么?音乐学能否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地球上的生活,还是有时使我们脱离生活?它对于我们的生存比对我们的灭绝贡献更多吗?环境危机与音乐有关吗?更重要的是,音乐学与解决环境危机有关吗[12]?这些问题都是生态音乐学应该着力探讨的问题。
2.生态舞蹈学
狭义的生态舞蹈指创作主体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关怀生态危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舞蹈,具体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在主题思想层面明确倡导生态保护的舞蹈,二是在创作方法层面重视环保或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关联的舞蹈。广义的生态舞蹈还包括那些虽然创作主体并未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关怀生态危机、主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但在客观的艺术效果上能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中能够解读出生态审美意蕴的舞蹈。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舞蹈舞剧《藏羚羊》于2002年 11月 21日首演。随着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舞蹈的创作日益得到重视,至2022年已出现了多部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关怀生态危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舞蹈作品,多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生态关怀为主旨关注生态危机的舞蹈艺术节。另外,在编排的手段方法层面重视环保或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关联的舞蹈创作实例也逐渐增多,如环境编舞的实践与自然采光、节能环保等方法的运用等等,为建构生态舞蹈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生态戏剧学
从狭义上讲,生态戏剧是20世纪 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戏剧类型与戏剧思潮。从广义上讲,生态戏剧是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一种戏剧思考,试图通过将环境问题作为故事、主题或角色,重塑已有经典作品,创作新戏剧作品。在西方生态戏剧研究领域,持有上述观点的艾丽卡·蒙克( Erica Monk)、尤娜 ·乔杜睿( Una Chaudhuri)、伊莲娜·法奇( Elinor Fuchs)、邦妮 ·玛兰卡( Bonnie Marranca)、温蒂 ·阿伦森( Wendy Arons)、唐宁 ·克莱斯(Downing Cless)、华莱士 ·海姆( Wallace Heim)、巴兹 ·柯肖( Baz Kershaw)、卡尔 ·拉维利( Carl Lavery)、萨莉 ·麦基(Sally Mackey)、特丽莎 ·梅(Theresa J. May)和德尔德雷 ·赫登(Deirdre Heddon)等致力于传统戏剧与生态戏剧的研究范式之争,但目前尚无学者对生态戏剧学建构进行整体性研究。“生态戏剧学”最核心的问题是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以生态戏剧欣赏为基础,涵盖了所有蕴含生态意识乃至反生态意识的戏剧作品,以各种具体的戏剧现象(剧作家、剧作、演出、戏剧思潮、艺术形式、特点与规律)为研究对象,将“自然”“剧场”“表演”新的含义寓于戏剧之中。一方面,用戏剧的力量来阐明人类与自然界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对回避现实生态危机的戏剧批评的有力反驳;另一方面,用生态思维探究戏剧艺术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论证戏剧既是人类观照、阐释自然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其转变文化态度,增强生态意识的有效途径。
4.生态影视学
20世纪70年代至 90年代,生态批评的发展及随后的深生态学(deep ecology)成为生态影视生成的思想来源,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大量生态破坏的现实背景,出现许多反思工业发展、技术发展、社会模式、资本力量的生态影视,比如《银翼杀手》《风之谷》《天空之城》《东方三侠》《哥斯拉》《绿色奇迹》《伊波拉病毒》《未来水世界》等。2000年以来,进入信息技术社会,生态影视尤其关注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的异化,如《黑客帝国》《机械公敌》《家园》《难以忽视的真相》《鹰眼》《我是传奇》《汉江怪物》《水啸雾都》《北极传说》《机器人总动员》《阿凡达》等。2018年以来,随着虚拟技术、疫情、元宇宙的发展,进入到后信息社会,对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后人类、人机结合、虚拟生存的关注增多,生态影视出现了《头号玩家》《阿丽塔战斗天使》等作品。生态影视的主题很多,第一是聚焦气候异常的反思,比如洪水、飓风、温室效应、海啸、地震等,这类作品有《 2012》《后天》《飓风突袭》《海云台大洪水》《台风》等;第二是聚焦科技发展的反思,包括后人类、人工智能、自动化、元宇宙、基因技术等,作品有《我是机器人》《惊变 28天》《我是传奇》《银翼杀手》《风之谷》《西部世界》等;第三是聚焦城市化,代表性的作品有《吞噬城市》《天空之城》《阿童木》《机器人总动员》)等;第四是聚焦地外文明,代表性作品有《异形》《第五元素》等;第五是聚焦物种灭绝,代表性作品有《可可西里》《北极传说》《美人鱼》等;最后是精神的变异,代表性作品有《撕裂的末日》《大世界》《大护法》等。生态影视的风格也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生态故事片的现实主义影像风格、生态动画片的表现主义影像风格和生态纪录片的自然写实主义影像风格。我们可以在生态影视史和生态影视批评的基础上,结合德勒兹等人的电影理论来构建生态影视学 [13]。
5.生态美术学
生态美术的代表性形态是生态绘画,指生态思潮兴起之后,通过架上绘画的方式(比如油画、水墨画、水彩画等),在绘画创作中表达生态保护主题,呈现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滥砍滥伐、濒危动物捕猎、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河流干涸、垃圾遍地等生态灾难,进一步考察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并进行反思和批判,比如人类社会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现代化机器大生产乱排乱放等等,致力于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人类生存家园。从广义角度而言,生态美术也不仅局限于二维平面的绘画作品,它突破了传统美术以架上绘画为主的格局,将生态主题的雕塑、装置艺术及美术范围内跨界元素艺术纳入生态美术发展历程之中。中国生态绘画可以从如下三个层级来描述:第一层级,在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以后自觉主动地在绘画创作中反映生态问题,呼吁环境保护的创作,代表性画家有占山、王家增、徐晓燕、余明等人,他们的创作焦点指向了大地上奔流山川的干涸、工业生产留下的废墟、现代生活制造的海量生产与生活垃圾;第二层级指具有明确生态意识的风景绘画,诸如尚扬的“大风景”“董其昌计划”,丁方的“圣风景”,朝戈的“原风景”,余明的“素风景”等;第三层级指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继续从事审美主义风景创作,虽然没有直接反映生态问题,却表达了生态理想样貌,比如漓江画派。西方生态绘画的代表主要是希腊-德国画家瓦西里 ·雷攀拓( Wassili Lepanto)。生态绘画的艺术手法也有一定的开拓,比如采用图像挪用、改造、拼接的创作方法,借助传统绘画主题、新闻图像、日常生活中的图像符号等材料来进行创作;生态主题装置艺术呈现出在地性、参与性与可持续性(在当地长久留存成为地标景观)等审美特征。
(四)生态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论
人类的学科体系很庞大,而艺术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所以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新学科就顺理成章。生态艺术学尽管处于草创阶段,但并不妨碍我们设想其交叉学科,其思路是寻找已经比较成熟的生态学科,比如生态心理学、生态经济学等,从而形成生态艺术心理学、生态艺术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这方面的理论探索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笔者在这里只能提出一个简单的设想。
余论
艺术生态学
与“生态艺术学”相近的概念是“艺术生态学”,它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艺术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我们这里将之处理为生态艺术学的补充。艺术生态学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第一,按照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即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考察艺术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如影响艺术的环境因素是什么?艺术又如何影响了环境(包括改良环境和损害环境两方面)?而致力于改良环境状况的艺术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生态艺术”,艺术生态学也由此与生态艺术学统一了起来;第二,借鉴生态学的关键词“生态系统”,可以将所有艺术门类视为一个“艺术生态系统”,借鉴生态系统原理考察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在多媒体融合、媒介生态学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艺术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研究生态艺术的“跨媒介性”。这是艺术生态学不同于生态艺术学的地方,当然也可以作为生态艺术学的补充。
注释
[1]就笔者的阅读范围而言,只有笔者的一篇文章,参见程相占.生态艺术学建构的理论路径:从“美的艺术”到“生态的艺术”[J].艺术评论, 2020(1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11.
[3]参见彭锋.艺术学通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李心峰主编.艺术学核心素养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0;王一川.艺术学理论要略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4][8]李心峰主编.艺术学核心素养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0:51-94,95-216.
[5]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42.
[6] See Alexander Alberro and Blake Stimson (eds). Conceptual Art: A Critical Anthology, The MIT Press, 2000.
[7]保罗 ·奥斯卡 ·克里斯泰勒的《现代艺术体系:美学史研究》一文,将绘画、雕刻、建筑、音乐与诗歌并称“现代艺术体系”(the modern system of the arts),与黑格尔的排序略有差别。参见 Paul Oskar Kristeller. “The Modern System of the Arts: 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Part I”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51 (4) : 496-527.
[9][10] Aaron S. Allen and Kevin Dawe (eds). Current Directions in Ecomusicology: Music, Culture, Nature, Routledge, 2016.
[11][12] Aaron S. Allen. “Ecomusicology: Ecocriticism and Musicolog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2011(2):393,392.
[13]这方面的探索可以参见姜宇辉.假若媒介永生——在何种意义上存在着一种“生态电影( Ecocinema)”? [J].艺术学研究,2019(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自然美学通史”(项目批准号:19ZDA04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