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思辨逻辑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其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包括工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城市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特色。要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简称“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等等。要从知行关系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脉络;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复兴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称:“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按照以上论断进行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强自立与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从思辨逻辑角度,中国式现代化涉及近期与远期、共性与特色、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等重要关系。本文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脉络及所蕴含的长期目标与阶段任务、一般共性与中国特色、总体布局与具体领域、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

一、时间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与未来

行千里而积跬步,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始终注意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历史与未来、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体现了追求崇高与脚踏实地的有机统一;既矢志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瞄准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任务进行艰辛探索,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不懈奋斗,通过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持续积累,不断为达成“长远目标”与“最终目标”两座高楼夯实基础并再立新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明确了“最终目标”,“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同时,党一经诞生也明确了“长远目标”,“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百余年党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又从不同历史时期所面对的世情国情、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出发,提出不同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并按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战略部署。革命时期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思想,旨在扫除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两大障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建设时期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与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战略,旨在实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两个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时期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三步走”“新三步走”的部署,旨在使中国人民摆脱贫穷、使中华民族“富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现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前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使中华民族实现“大翻身”,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使中华民族“站起来”,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使中华民族“富起来”,新时代的创新突破使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榛辟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在全国范围的实践探索始于“新中国成立”——中共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并引领现代化进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共二十大报告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脉络就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框架。其理论探索则可追溯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乃至酝酿建党期间——党一经诞生就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纲领并主张以社会主义发展实业,此后中共领袖在聚焦革命之余不时关注到现代化问题。中共早期领导人已使用“现代化”语词,从经济层面看党在革命时期对现代化的认识主要是指工业化,陈独秀、李达等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等场合提及的“实业”指的就是工业,他们力主“采社会主义生产方法开发中国产业”。可见,他们在建党时期已从理论上认同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实业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就确立了“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最终目标,又很快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必先扫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大障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阐述了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再“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的“两步走”思想。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其重要内容就包括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的思想。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中共努力探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中国式革命新道路探索以“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分界,经历了“走俄国人的路”、借鉴以首先占领中心城市为特点的十月革命道路与“走自己的路”“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两个阶段。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及其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本本”“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底层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典型示范。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虽放在以革命扫除两大障碍、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上,但中共领导人仍对国家工业化、农业近代化等有所阐述并在局部执政的根据地尝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毛泽东在1945423日所作《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19471225日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提出“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在1948年末发表的《将革命进行到底》新年献词中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将“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在194935日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讲话中提出,“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可见,即使在大规模战争的条件下,中共领导人依然对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问题多有关注并作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展示了“绝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更不能恢复旧的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取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使其他力量主导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跃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亦使被动的现代化跃升为主动的现代化。迄今为止,中共主要领导人对新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的设定多以20世纪中叶即“建国一百年”为下限。开国领袖毛泽东对现代化的长远展望主要框定在20世纪内“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但也考虑过到21世纪中叶的“时间表”,如指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后来的“三步走”“新三步走”“两个一百年”等发展战略都谋划到21世纪中叶。

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的展开呈现出全方位、根本性变迁的恢宏图景,包括了技术革命层面完成国家工业化与社会革命层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两个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两个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提出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化”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改造”过渡时期总任务,都包括了上述两个方面:“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体现了技术革命层面的生产力变革,反映了各国现代化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一般共性;“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体现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变革,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以1956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为界,分为“以苏为师”全面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以苏为戒”自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个阶段:

“以苏为师”阶段。这一阶段的“以苏为师”,重点是经济建设、技术革命领域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195327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讲话中专门谈到“学习苏联的问题”,要求“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一切我们用得着的,统统应该虚心地学习”。至于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新中国展开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探索,自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是资产阶级专政”,近似于苏联的苏维埃制,“但与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制也有区别”。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自己的特点,成功地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速度大大快于苏联且比较平稳。毛泽东曾批评党内的一些同志,借着苏共反合作化中的“急躁冒进”经验“为他们的爬行思想作掩护”。

“以苏为戒”阶段。19562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苏联“走了弯路”进行了深刻反思,转向致力于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一九五七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讲了工农业同时并举、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等问题”。

建设时期,中共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经历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化”,到“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的“二化”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三化”,再到“三化”之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的“四化”。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1964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四化”,并规划了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到20世纪末“按两步来考虑”的发展战略。随着对现代化的认识从“一化”发展到“四化”,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也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拓宽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为改革开放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与物质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发展

1978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华民族“富起来”作为主要历史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在总结新中国前30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使新时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新的“两个转变”,中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概念生成史的角度,改革时期先是使用“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的现代化”等说法,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法,经历了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改革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发展分三个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邓小平在197812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所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提出,要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在1979321日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首次使用“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在隔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称“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同年12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再次提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首次使用“小康之家”概念;在198291日的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取得重要进展:把现代化建设与政治保障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层面的“四个现代化”拓展为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方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划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维目标;把长期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设计了在1980年代、20世纪末和21世纪中叶达到温饱、实现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强调“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阐释了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制度优势的中国式现代化三大动力。

成功推向21世纪。江泽民主要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概念,也提及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他在2002114日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指出:“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六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实现小康的目标。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五日,邓小平同志进一步阐述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他还提出,“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他在中共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中阐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三步走”战略。

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胡锦涛也主要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概念,他还提出“走科学发展道路”,并多次面向国际社会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擘画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四维目标。他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中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前所述,从概念史视角看,改革时期经历了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而到新时代则经历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回归过程。有学者关注到改革开放开启之际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新时代的回归。例如,任剑涛称中共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是“中国的‘现代化’(modernization)话语,已经退场将近30年”后,“对现代化话语的重启”;张宝明称“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是从历史中走来并与现实互动之后的‘记忆之场’”。202010月,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使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法时,就回到了40余年前邓小平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记忆之场”。他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但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超越之后的“回归”,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创新突破之后的“回归”。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突破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改革开放启动之际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的、“小康之家”的现代化,中共二十大报告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水平现代化;改革时期刚刚提出“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新时代则已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如果说改革时期成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原版、1.0版,新时代则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版、2.0版。

新时代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使中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拓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进而提出五大建设之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远景目标发展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在推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取得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后,中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之际,中共二十大报告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中心任务,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擘画了发展战略、重大原则等,初步建构了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中共十九大、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分两步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空间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

现代化既是时间维度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迁,也是空间维度上从西方源地向非西方地区扩展的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晚发外生型现代化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而是需要根据各国国情进行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与国际接轨”和“走自己的路”、世界宏阔视域与中国独特视角的有机统一;既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前途,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化新范式。因此,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

(一)与国际接轨——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从发展目标看,中国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赶英超美”“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等说法,其实还是在对标先行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参照各国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在权衡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暗中包含了一个从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审视中国的思维模式”;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但也决不能坐井观天、自说自话,所以“必须将中国放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整体框架中来衡量”。

从发展路径看,既然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就意味着中国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必须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通过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中国自身的现代化,通过建立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毛泽东在1956425日所作《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改革时期,邓小平强调要实现现代化、达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离开对外开放政策不可能”,“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并要求“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深刻融入了世界、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当代中国历史性变革,它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共主要领导人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要遵循的现代化一般规律以及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

关于工业化。工业化是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主要标志与基本推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这一关键元素。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新中国初期对现代化的认知主要指工业化,或者说指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鉴于传统粗放型工业化存在着弊端、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的战略引擎的形势,中共又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关于科学化。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量,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改革时期,邓小平指出:“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他还进一步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江泽民在1995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还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胡锦涛在2006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关于市场化。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可以用的现代化普遍手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建设时期,毛泽东讲过“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指出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现在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邓小平早在19791126日同外宾谈话时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有市场,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于城镇化。城镇化是各国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与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对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义一直有着深刻的认识,并致力于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移到了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胡锦涛指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和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尽可能多转移出来。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规律。”

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2015928日,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时发表的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向全球明确倡议“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吸取全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体认世界各国现代化一般共性的产物。中共二十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该内容还被写入了中共党章。

(二)走自己的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自己国情、“走自己的路”探索出的新路参见董慧、,是既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而又超越了苏联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中共主要领导人都强调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并对中国国情作了深刻的分析。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他从分析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入手,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领导党和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建设时期,毛泽东分析了中国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与所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时期,邓小平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深刻分析了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要求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号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胡锦涛要求“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又强调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求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关中国道路思想的传承深化。中共主要领导人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阐述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谈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要从“人口众多”这一特点出发,他在19506月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的闭幕词中提出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国,实际的人口超过四亿七千五百万”“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这种情况出发,来考虑国家工业化问题;在19546月讨论宪法草案时称“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一百年也不要骄傲,永远也不要翘尾巴”;在19551029日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座谈会上称“美国只有一亿多人口,我国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应该赶上美国”。改革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考虑到底子薄、人口多这两个重要特点,“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毛泽东率先使用了“共同富裕”概念,在由其主持起草、19531216日颁布的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通过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在19551027日的座谈中要求工商业者“以后要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起来”。改革时期,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就在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改变经济落后与改变文化落后并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有现代文化的国家”。改革时期,邓小平强调,现代化建设要“两手抓”,要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要“强起来”,就要做到“两个强起来”,“不仅要在物质上强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起来”。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就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思想;在建设时期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在改革时期,邓小平于19821月题写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中共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在新时代,习近平对其主政浙江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两山”理论被写入了中共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美丽中国”被作为执政理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献;2015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观念,已深入人心。

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950年代,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时期,邓小平强调,“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四化建设”;200512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正式确认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官方表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重申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三)创造人类文明形态——拓展了现代化路径

从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关系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还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特殊类型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普遍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壮举,其个性包含共性的普遍性借鉴意义、其推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示范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领导人不仅关注现代化事业关乎中国人民福祉、中国国家前途、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意义,而且高度关注其对国际社会、对人类文明能有多大贡献,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江泽民指出,“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是“二十世纪人类进步的一个辉煌成果”。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不仅使中华民族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影响,“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共二十大报告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从赶超型现代化发展为引领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而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又因实行市场经济超越了苏联式传统社会主义,展示出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苏联式现代化的全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古典文明创造性转换为中华现代文明——中华民族再次对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

三、内涵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与局部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引入逻辑学时,就颇为重视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他指出:“大体万物莫不有总有分,总曰‘拓都’,译言‘全体’;分曰‘幺匿’,译言‘单位’……社会之变相无穷,而一一基于小己之品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样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简称“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等等。

(一)总括的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

从总括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开辟了中国式革命新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其包含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备受瞩目。进入21世纪后,中外各界人士曾使用“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概念来指称、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式现代化。海外人士于2002年首次使用“北京共识”一词,并于2004年由美国《时代周刊(Times)》前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北京共识:中国是否能够成为另一种典范》的研究报告中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系统阐释;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中国模式”取代“北京共识”成为海外人士讨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主流话语。习近平于201315日在中共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针对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议论指出:“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然,他不倾向使用“中国模式”一词,而更愿意使用“中国道路”。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外,他还用过“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词。例如,于20133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在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等话语的基础上,中共二十大报告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从细分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各领域的具体路径汇总而成的。建设时期,毛泽东从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从“分”到“总”的发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启动之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经历了从具体领域上升到总括层面的过程。他在19791月讨论引进外国科研设备、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时率先使用了“中国式”一词,提出“可以减少一些现在生产的飞机产量,把剩余的钱用来搞科研,搞新产品试制,搞出中国式的更好更新的东西”;随后将“中国式”用于指称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一词,也是先在具体领域使用的。195713日《人民日报》就有过“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音乐”的提法,198112日《人民日报》刊发于光远的《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一文用了“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大型百科全书”的说法;邓小平将“中国特色”一词提升到宏观层面,他在198291日的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在总括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后,继而在细分层面提出了诸多的具体路径,从而大大丰富、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这些具体路径有:1990年代和世纪之交,江泽民提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道路”,“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探索和走出一条既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要求,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后定型为“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等提法,包括在中共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亦有阐释;又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习,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等新论断,并将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写入党代会报告,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细化、深化、具体化与时代化。此外,学术界还使用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等概念。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这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新时代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两大布局”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特定领域的具体部署,高屋建瓴地描绘“鸟瞰图”、宏观蓝图,又具体入微地绘制“流程表”、实施方案。近年来,中央各部门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布局的文件,有力推动了各个领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国家大,人口多”的国情下推进的,是幅员辽阔的东方大国在整体上走向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地域角度看,尤须通过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使当代中国实现全地域的现代化,即不仅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实现现代化,而且要推动西北、东北、中部地区共同实现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成为民族复兴的亮丽板块;从民族关系视角看,尤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强调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谈到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强调“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谈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强调“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1960年代中期,还大力开展了“三线”建设。

改革时期,邓小平高度关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全体人民、整个国家共同富裕的关系,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问题。他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1990年代,江泽民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指出“西部地区迟早是要大开发的,不开发,我们怎么实现全国的现代化”;还提出56个民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阔步前进”。新世纪新阶段,“中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推出,使中国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朝着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并明确表示,“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进程中,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各地涌现了体现地方主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地方经验”“地方模式”。例如,改革初期以乡镇企业为主流模式、先行探索市场取向改革的“苏南模式”,以及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与产业园集聚的“后苏南模式”;1990年代后,以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为突出特征的“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推动共同富裕、在县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晋江模式”“晋江经验”,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曾撰文以“六个始终坚持”深刻概括了“晋江经验”;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实现农村工业化、产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的“东莞模式”等。中共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极大调动了各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地方篇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各地纷纷推出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等话语,使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图景。

四、知行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所实现的伟大创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在新中国初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毛泽东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他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四个现代化”思想,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拓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一面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借鉴国外现代化发展经验,一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新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不断深化对人类现代文明、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取得重大的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中共二十大报告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重要突破。

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任重道远,中共先驱领袖和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必将如期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必将再结丰硕成果。  

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