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民族之间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相近相亲,在交融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
包容性巩固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的根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集千古之智,纳四海之慧”,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巩固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的根基。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确立了大一统的基本格局。此后,虽然经历了多次大一统与多政权分立的交替,但在“华夷一统”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向纷争,经隋唐时期的整合发展,再到辽、宋、西夏、金“桃花石”时期的多政权对峙,文明融合、内向凝聚始终是贯穿其间的历史发展主线,政治上的分裂和对抗,并未瓦解“一个中华”的文化和政治认同,北方各民族政权将中原的政治、文化精神与当地社会基础结合,组成更为稳定的政权体系,与中原政权进行以文化融通为基础的内向运动,从而呈现为中华文明分区域差异化发展而总体趋于新整合的局面,最终在元、明、清时期,使中华民族重新走向多元一体的“大一统”,并在清中叶时实现了中华文明地理覆盖区域与国家行政版图的基本重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难分难解,才终于形成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团结进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形成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点,共同开拓了中华文明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中华文明伟大的精神。新征程上只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成为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包容性为中华文明注入不断创新的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包容性为中华文明注入不断创新的动力。在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鲜明地体现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思想的发展中。以民本思想为例,从先秦时期提出“民惟邦本”以来,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百家争鸣”的轴心时代,崇尚道德、以民为本已成为诸子百家的重要主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兼纳阴阳、刑名之学,阐发“天人合一”的理论,使民本思想与“大一统”理论进一步融合,成为维护王朝秩序的重要基础。自此以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将民本思想作为施政理念和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在兼容并蓄中发展国家治理思想,在不断探索中创新国家治理制度。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得到了传承和升华。可见,正是由于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守正创新,中华文明才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是和平发展的捍卫者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既不是靠穷兵黩武,也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明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开放胸怀,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造就了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回顾历史,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中华文化认同超越了地域、乡土、血缘世袭、宗教信仰,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用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在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中涵养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中华文明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凭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质属性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追求“和”的精神内涵,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尚书》记载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庸》将“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作为治理国家的纲领,认为尊重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以礼对待域外四方的来者,才是实现与邦外各国安和相处的最好方法,而对于域内诸侯和不同边疆民族则应该“继绝举废”,加以关怀爱护,不断促进交流融合。这一思想从先秦到明清也成为中国古代处理域外和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针。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质,依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耀眼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须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做到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征程中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