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创新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又是对生产力发展的前瞻思考。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来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涵,至少包括三点。第一,新质生产力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前提,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根本指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表明生产力是满足人民实际需求的物质生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以新质生产力塑造经济新动能,就是推进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伴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重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当新生产力出现时必定伴随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而优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生产模式即新生产关系的体现。第三,新质生产力要求优化整合要素系统。生产力是结构复杂的系统,其基本要素除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以外,科技、人才、数据、管理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为我们深刻理解生产要素内涵提供了宝贵思路。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

 

 

 

新质生产力的“新”,在本质、驱动方式上与旧的传统生产力有所区别。因而,新质生产力是面向未来全局性变革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跃升的现代化之路,正如树木离不开土壤、江河离不开源头,高质量发展也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生产力与之匹配,否则产出的效益和经济的稳健性都将无从谈起。这两者共同构筑于稳固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现代高科技的研发与应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要紧紧抓住“新”字,其核心在于创新,强调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推动生产方式、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这种创新强调的不仅是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还要求企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创新管理模式。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强调产业协同和跨界融合。不同产业之间通过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跨界融合则强调打破传统行业界限,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和资源交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是“特”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植根于中国大地,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属性。因此,其优势就在于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总结中国经验、凝聚中国智慧。首先,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新质生产力要立足基本国情,促进传统产业转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这一论述体现了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揭示了“守”与“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国传统产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成熟的工艺体系,在制造业中占重要地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激发传统产业的新活力,推动其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相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再次,新质生产力须因地制宜发展。我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和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应当尊重这些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产业而忽视地方传统产业价值。要统筹好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创新

 

 

 

以特色机制促发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机制保障尤为关键。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看,生产力的发展依赖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根本对抗性矛盾而采取的国家投资、制定监管法案等宏观调控不同,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其一,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新质生产力必然伴随更高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这就需要充分尊重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不以单纯逐利为目的,统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发展与稳定、生产与自然、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各方关系。其二,激活创新主体,完善经济基础制度。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劳动主体的主动性、在场性、创造性决定了劳动力发展的程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让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其三,协同配置生产要素,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之一。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激发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以全市场评价等机制推动各类要素有序高效流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以新科技引领生产力跃迁

 

 

 

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数字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跃迁都是技术变革的产物,科学技术使科技创新在物质生产中的引领性愈加凸显。例如劳动者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智能工具,为生产力的指数级增长奠定基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劳动资料不仅释放了传统物化劳动资料的巨大空间,而且通过信息共享加速劳动资料的优化、量化,促成劳动产品的迭代升级。据《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50万亿元,占经济总量比重已超过四成。以农业领域为例,近年来,智能农机、无人机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一些企业成功地将产地直供和线上销售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使消费者能够直接购买到原产地产品,还帮助农民更好地销售农产品,实现了农民增收和消费者获益的双赢局面。


 

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

 

 

 

坚持党的领导,聚焦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持续创新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以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身份踏上了历史舞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党始终坚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遵循并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加强党对新质生产力格局的统一部署与领导,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又是统筹全局促进新资源、新能源被充分应用和推广的现实保障。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性提出给人类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要深入挖掘、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实践内涵,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建构有力的理论指导体系。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发展

 

 

 

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科技自立自强程度越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石就越牢,14亿人口的饭碗就越能端在自己手上。中共十八大以来,党提出的关于科技引领发展的重大战略更加凸显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内涵极为丰富,我们要在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前瞻性布局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紧抓不放,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科技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