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络文学有四个重要特性,即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作品本体形式和文学性,独特的互联网新媒介特性,新的社会文化特性,以及与人类生存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同步性。这四个重要特性,也决定了网络文学研究的四个层面,即作品/文学层面、媒介与传播层面、社会文化层面、人类生存(哲学)层面。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网络文学研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层面相互关联、相互...
查看详情摘要:人类文化史经历了三场划时代革命:文字等符号系统开启第一场革命;现代自动印刷机开启第二场革命,使文化生产进入机械化、平等化时代,其后的机器电子、数字复制技术总体而言只是这场革命的延续,尚处在文化的“机器再生产”阶段;作为计算机神经元网络的人工智能,则正在开启第三场革命,从而进入“机器生产”时代。消灭资本支配之后,手工、脑工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的体力、智力将获得自由发展。...
查看详情【摘要】我国《格萨尔》工作与《格萨尔》研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格萨尔》传统自身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格萨尔》工作重心和研究趋向也随之转变。既有《格萨尔》研究格局与视野的形成既受影响于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也由学科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当前,《格萨尔》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需要新的观念驱动与现实驱动,两种驱动力在非遗概念引入《格萨尔》工作后合流。深入分析非遗概念的...
查看详情【摘要】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相较于他的其他名作,其长篇小说《十一分钟》无疑是一部在国内研究界受忽略的作品。本文聚焦于小说《十一分钟》,探讨保罗·科埃略如何从空间、区域与女性自我命运的选择,话语场域与人物的悖论本质,时间隐喻与双重叙事进程等多重维度,将文本营造为作者、社会、风俗、制度、阶层、移民、种族之间各种思想角力的赛场,从而展示他在全球化视域下执守人类...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六艺的概念、文本及其经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从西周宫廷“六科”知识结构脱胎而来,逐渐演变成春秋贵族的礼乐教育,上升为诸子时代“道”的哲学表达,再成为儒家学派的精神元典,不断泛化、不断升华为成熟的中国古典学术体系。“六艺之教”“六艺之学”“六艺之文”“六艺之道”勾勒出“六艺之变”的精神轨迹,分别从学科进化、生成机制、语文特征、价值内涵等各个层面构建起中国古...
查看详情内容提要:把有关“制作精良”和“技术要素”改变“文艺形态”等论述,与习近平有关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论述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对于探讨推进文艺生产方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蒸汽机等使人类生产方式实现了能量自动化,当今计算机等则正在使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自动化,并极速改塑着文艺的形态和传播、制作工艺方式,昭示着文艺发展新进步大势;互联...
查看详情摘 要:“居间美学”的核心任务是在当代世界中重新提出媒介物的意义问题。媒介物作为居于“世界”之中的诸文化对象,不仅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受制于体验轴结构,而且决定着“世界”的持存和演化。“居间美学”尝试将“世界”进一步阐释为自然-历史空间,反对“世界”作为“社会系统”的中性化,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由此强调解码媒介物由自然显象与社会力量共同聚合而成的社会-历史结构,把握其“非概念...
查看详情[摘 要]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为新时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担当提供了根本方向与指南。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其次,深刻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以学科融合发展推动大学科建设,拓展文学研究新境...
查看详情摘要:哈贝马斯批评观念的形成与其思想发展密切相关。哈贝马斯推动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从“主体”转向“语言”,并以语用学路径进一步克服“语言”内部的基础主义危机。主体哲学批判将审美合理性确立为审美领域的知识诉求和批判标准,促使关切文化及审美领域的媒介方式从“趣味美学”转变为“批评”。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论证理论,依托共识性真理观,将“批评”作为反思性媒介的内涵规定为“论证”。...
查看详情置身于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既有的文学理论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诸多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需要重新考察或再认识。语言是人类最独特、最显著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在 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发展历程中,文学的语言问题成了一个非常前沿的问题。一、“文学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苏联的文坛泰斗高尔基就声称“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
查看详情